天气预报
集安现代农业产业园
孙霄锋的传奇“创业之旅”
记者 石巍
日期:2019年09月11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记者随集安市人参特产业发展中心的丁洪伟科长来到太王镇阳岔村,采访一名种人参的“传奇人物”,可他却把我们领到了一家饭店门前。

诧异着跟他进门,闻听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来了老弟,你孙哥一大早就去沟里基地了,没回来呢。快进来坐,喝口水等会儿。”“嫂子,最近生意怎么样啊?”丁科长跟老板娘聊起家常。

一支烟的功夫,门外传来洪亮的声音:“洪伟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魁梧的身影走了进来。“这就是孙理事长。”丁科长介绍说。“您好,我是孙霄锋。”“咱俩谁大?”“我65年的。”“你是哥,我小四岁。”“这饭店是你开的?”记者好奇地问。

一眼望不到头的参棚就是“绿色银行”

“是我的,开了28年。我这人干什么事爱琢磨,我秘制的人参鸡和熏酱猪蹄是本店的招牌菜,城里的人都奔这两道菜来的。”孙霄锋对记者说。

“老弟,我们是来采访人参产业的,咱唠唠人参呗。”记者切入正题。

“我种人参的经历那是相当坎坷,走,咱们开车去沟里的基地看看,边走边聊。”孙霄锋一边说一边带记者走出了店门。

孙霄锋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在山上采参种参,对人参有特殊的情怀。1991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山区。23岁的他,用家里采参种参的积蓄,买下了乡镇粮食所的饭店。

从第二年开始,孙霄锋将饭店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山里播种林下参,18年时间陆续投入了四五十万元。年复一年的辛勤播种、管护,地下的价值不断生长,20年以后这些货下山时,估价能有数百万元。在他眼里,那山就是一座绿色银行。

再有两年就要下山了,孙霄锋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一天早上,孙霄锋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进山巡护。但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林下的种植区一片狼藉,茎叶散落满地,根部的人参都被挖走了!两条大狼狗也不知去向。当时,真是如五雷轰顶,欲哭无泪。

缓过神儿来后,他认为这是被盗了。赶紧抱着成捆的人参秆来到派出所报案。由于案值巨大,公安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一起勘察现场。

经过仔细勘察,发现人参芦头以下、须子以上的部分被盗走了。现场还发现了杂乱的猪蹄印。根据经验,只有野猪有这样的习性,认定这是被成群的野猪拱了。

18年的寒来暑往、18年的心血和梦想一夜之间被野猪毁了!孙霄锋的第一次发财梦就这样破灭了。

这一年,梦想兴参的孙霄锋41岁。

火红的参籽象征着红火的产业

孙霄锋有着不服输的性格,“要把家乡的人参种植干出个样来”的梦想没有破灭。当年,他将饭店交给媳妇打理,背起行囊,与几个朋友一起赴白山市八道江区四道岭村种植林下参。

又是6个春夏秋冬,在媳妇的支持下,280多万元种在了山里,近千万级的梦想在林下孕育。

可就当6年根起货下山时,西洋参水参的价格跌到了最低谷。卖了货算总账仅仅“挣”了2400元!满怀激情的孙霄锋又一次铩羽而归。

这一年,壮志未酬的孙霄锋已经47岁。

孙霄锋介绍“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情况

在外地种植林下参期间,孙霄锋看到家乡的参户们已陆续开始用农田平地栽参。半信半疑的他依样画葫芦,投入14万元,种植了200帘。

随着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各项政策的实施,国家也将“药食同源”的5年以下人参列为新资源食品,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水参价格逐年提高,一帘可净赚2500元。

可期的财富前景,又一次激发了孙霄锋做大做强家乡人参种植业的梦想和激情,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种植面积。

2014年12月,孙霄锋联合10家参户发起成立“集安市丰田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西洋参4230帘。合作社组织采购,提供社员所需的生产资料,以资金互助为依托,在规定的范围内为社员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在扶持社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重点在科学管理、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方面进行再投入。

“我干什么事都爱求个真儿。这农田平地栽参毕竟是照着参户的样子做的。”当孙霄锋得知这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技术出自集安市人参研究所后,敲开了时任所长郑殿佳的门。

了解到孙霄锋的传奇经历和志向,郑殿佳带领技术人员来到合作社的参棚,手把手指导参户们整改不足,科学、规范种植。得到专家的真传,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发展到1万多帘,面积350亩。种植过程中的用工,也增加了周边村屯农民的收入,合作社支付的劳务费已有三四百万元。

丁洪伟科长告诉记者,在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像这样的农民人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0个,其中省级合作社7家。种植大户21户,户均种植面积279亩。省级以上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占比达62%。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参农之间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合同型、“企业+基地+农户”流转聘用型、“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型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非林地人参种植每亩每年纯收入约2万元,是种植玉米的约40倍,人参产业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长长的参棚一帘挨着一帘,一眼望不到头。地头立着一块巨大的彩色展示牌——吉林省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种植地点:太王镇大荒沟村;种植面积:119亩;技术依托单位:集安市丰田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

“这是其中的一块地,还有两块地。”孙霄锋指着牌子说。合作社始终本着“服务农业,奉献社会”的精神,致力于管理,注重规模经营、品牌效应,促进社员增收,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创建优质的“长白山人参”基地。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