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记解放战争中的“爆破英雄”王兆义
日期:2020年07月28日 来源:乾安县关工委

image.png

王兆义,于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巨野县独山乡高海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的山东正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地主的盘剥,加之连年的干旱,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尽管父亲王青山秉承了祖辈的勤劳传统,没日没夜的劳作,这个铁打的汉子挣不过“命”,仍然使全家人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日子。到了1943年5月,这样的苦日子再也撑不下去了,刚强的父亲望着骨瘦如柴的儿女,望着一贫如洗的家况,只好长叹一声,含着泪来到祖坟前,祭祀告别,洒泪带着妻子儿女5口人,踏上了祸福难卜的闯关东之路。

在逃荒的路上,有一件事使王兆义揪心疼痛。那是在沈阳火车站,年仅16岁的王兆义由于是初次出远门,哪晓得车站的规矩,贸然从站台的铁栅栏中钻了过去。这时,一个值勤的日本兵跑过来,不容分说一把抓住他的脖领子,像拎小鸡似了拎了起来,随后拳脚相加,直打得他满地乱滚,浑身是伤,口鼻溢血,尽管王兆义的父母在一旁苦苦求情,可那个日本兵却毫不理会,最后实在打累了才肯罢手。倔强的王兆义把牙齿咬得咯咯响,就是不吐半句求饶的话,令在场围观的人都十分吃惊。几天后,王兆义一家投靠叔父落脚在乾安县腰父字井,父子俩靠给地主扛活来维持家里的生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收入甚微,受尽盘剥,受尽欺凌,出了狼窝又入虎穴。也就在此时,民族仇、阶级恨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儿!

矢志从戎

1946年1月,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3师8旅某部解放了乾安县,是年2月吉林省委二地委派干部来县开展工作,并建立了县委、县民主政府,随后农村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会。王兆义的父亲王青山由于出身贫苦,在对敌斗争中立场坚定,工作积极,被选为安字区腰父字井农民建国会会长。此时的王兆义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也积极地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清算斗争。当时的区长王昭然慧眼识珠,几次向王兆义提出让他到区上当警卫员,都被他婉言地回绝了。原来,在王兆义的心中早有个小算盘,那就是报名参军。拿他的话说就是“到战场上同敌人真刀真枪去干,那才较劲儿!”王兆义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下,自愿报名参加了黄克诚的队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王兆义入伍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战斗中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表现十分出色。1946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入伍战士中第一个入党的人。同年7月,王兆义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肩部负了重伤,当时部队驻扎在黑龙江省安达,派两名战友把他护送到家中疗伤。此后,他便与这支队伍失去了联系。
经过近3个月的在家疗养,王兆义肩部的伤痊愈了。同年10月,区里又接到了征兵的任务,王兆义听说后高兴地跳了起来。于是他找到区里申请报名,区里干部就是不批,原因很简单,王兆义已经当了一次兵,尽了一次义务,又负了伤,这次自然没有列入动员的名单。可经不住王兆义的软缠硬磨,最终还是批准了他入伍。就这样,王兆义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军旅生涯,为他日后成为英雄,演绎多彩人生提供了舞台。

屡立殊勋
王兆义第二次入伍,被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保安2旅58团1营2连2排5班当战士。不久,他被调到师里学习爆破技术。在学习班上,他心里装着教官的话“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除参加正常训练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刻苦钻研爆破理论,苦练爆破技术,成了敏而好学的好学生。半个月集训下来,一套崭新的军装面目皆非,鞋子蹬坏了两双,被学习班的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宝剑锋从磨砺出”,他在学习班结束前的综合考核中,以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双优”的佳绩,在30多人中拔得头筹。短暂的培训,看似寻常,但对王兆义来说,却实现了由普通百姓向合格革命军人的跨越,犹如一块璞玉被雕琢成器,犹如一块生铁被淬火成钢,他跃跃欲试,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人民建功立业。

1947年6月的一天,四平攻坚战打响了,王兆义所在的部队负责扫清城市外围,为大部队攻城开通道路。此时的四平国民党军为防御我军攻城,早已倾力修筑了现代化永久性防御工事,碉堡林立,战壕纵横,城外设置了6层火力防御网,层层交错,可谓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蒋介石曾电示四平守将陈明仁:“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陈明仁也曾扬言:“四平修得好,城外有水壕,城上有碉堡,共匪打不了。”战斗开始前,营教导员林田山、副教导员黄文彬、营长张义成分别作了战前动员。王兆义代表全排战士表示了决心。他们排是尖刀排,下设三个班,一个尖刀班,一个爆破班和一个二梯队,他在爆破班担任爆破组组长。
下午2时战斗打响,在我方强大火力的掩护下,队伍很快冲到敌人的战壕前。这时,敌人的火力明显加强,战壕和碉堡里的敌人一齐开火,城内的守敌也向我军阵地打炮,霎时我军阵地成了一片火海,敌暗我明,伤亡惨重。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部队冲过了战壕,逼近了敌人的碉堡群。几次派去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士,都因无法接近敌人的碉堡而没能完成任务,有的不幸牺牲。这一切,王兆义看在眼里,怒火烧在心头,于是他主动向营长请求承担爆破任务。获准后,他让爆破组的两名新战士作他的第二梯队,只身跃出战壕,挟着炸药包匍匐前进,肘部磨出鲜血,膝盖划出了口子,他全然不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冒死爬行,终于来到了敌人的碉堡下,这时几百双战友的眼睛注视着他,“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上了天,王兆义爆破成功了,我们的阵地沸腾了。经过6昼夜的浴血奋战,敌人在四平外围的火力基本扫清,王兆义一人炸掉敌人5座碉堡。

敌人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我军冲破后,战斗进入到了第七天,我军决定趁雨攻城。王兆义主动接受了炸敌人城门的艰巨任务。晚上8点钟,王兆义带领两名战士,在夜色的掩护下,每人背20公斤的炸药包,向敌人的城门摸去。由于天下大雨,约有近一个营的敌人龟缩在城门避雨。前进途中王兆义带领的两名战士不幸被流弹击中,一伤一亡,千斤重担就落在王兆义一人身上。他机智的躲过了敌人的探照灯,用最短的时间爬到城下,并迅速靠近城门,听见碉堡里的敌人正得意洋洋地议论“今天下雨了,共匪是不会来攻城了!”王兆义迅速放好炸药包,点燃导火索,弓身退到安全地带,就在敌人得意忘形之际,“轰”的一声巨响,他们坐上了“土飞机”,城门被炸开了,大部队冲了上去。
四平战役胜利后,在庆功会上,张师长代表师部授予王兆义一面锦旗,上面绣着“爆破英雄”四个大字。10月在彰武战斗中,他又只身炸毁了敌人3座碉堡。由于王兆义在历次战斗中的杰出表现,上级很快任命他为副排长、排长。
王兆义在平津战役后,因受伤留在了后勤工作。于1954年1月2日脱下戎装,离开了驻扎在河南洛阳的部队,转业回乡。

尾声

王兆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转业地方后,他居功不傲,深藏功名,遂回乡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干就是13个春秋。

他由于身体多处负伤,干不了重体力农活儿,加之家中人口众多(有二子一女),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被所在村领导介绍到乡敬老院做了一名厨师。工作之余,他经常向身边的群众滔滔不绝地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每到动情处,禁不住地潸然泪下,用真实感人的战斗英雄的故事教育群众,珍惜得来不易地和平环境、甜蜜的幸福生活,但他从不透露半点自己立功受奖的事儿,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印象里,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兵,与战斗英雄根本不沾边。

战友的邂逅,揭开了英雄神秘的面纱。那是1967年的冬季,8309部队来到乾安县进行拉练。这支部队的师长恰是王兆义当年的战友,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王兆义,生死战友久别重逢,相拥而泣,热情邀请王兆义给拉练部队官兵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至此,王兆义的英雄事迹终于揭晓,引起了时任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于1968年将他安置到县水电局上班,负责门卫工作,成了一名工人。1981年王兆义在县水利局物资供应站退休,靠退休金颐养天年。为了佐证那段历史,教育更多的人珍爱和平,建设幸福生活,王兆义自费只身前往锦州,把他当年荣获的“爆破英雄”锦旗和所有立功证书,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收藏陈列,该馆把复制的“爆破英雄”锦旗回赠给他,此锦旗现在王兆义的大儿子王培玉家中收藏。

王兆义退休后,常年与疾病、伤痛进行顽强的抗争,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甚至拮据,退休金一大部分用于疾病的治疗,但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时任省委书记王云坤曾亲自看望过他,问他生活上有啥困难,老英雄矢口回答“没啥困难!”2014年2月7日,王兆义在家溘然去世,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简陋的砖木结构的住宅里,在存放的少许家具家电中,只有一台彩电焕发着现代生活的气息,他逝后家庭还背负5,000多元的债务。

英雄虽逝,光辉不泯。王兆义的英雄事迹,被县关工委于2004年收录在《乾安英模》一书,现已走进中小学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头脑。现在全县中小学已掀起了学习“爆破英雄”王兆义事迹的热潮,多个学校设立了他的事迹展室,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等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告慰着英雄的在天之灵,庚继着绵绵的红色基因。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