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首页
第05版:黑土地

火炉上的童年时光

闫英学

气温骤然下降,大雪铺天盖地,冷空气嗖嗖地刮过来,不禁想起了童年时围在炉子旁取暖的那些往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是城市里,多数人家也都住在平房里,乡下人家更不用说了。因此,冬天烧炉子做饭取暖,就成了那个时候每个家庭跨不过去的一道门坎。

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被分配在老家附近的一所城镇中学任教。

每年入冬前,父亲总会买回来一些煤,有煤块也有碎煤面。煤块是炉子生火起来后,放在炉篦子干柴上面的,让干柴迅速引燃那些煤块。那些碎煤面,父亲要加些黄泥搅拌在一起,脱成一个个圆形的“煤坯子”,中间还有一个挺大的“洞”,据说是为了给炉火通风。那时候每家都是这样取暖。

后来,父亲便被下放到附近的乡下一所小学继续任教,全家也搬了过来。

那个年代的乡下,屋里冷嗖嗖的,没人烧得起炉子。起初,我家租住在一所老宅里,老宅的空间面积很大,冬天烧柴草,屋里也没多少暖和气,后墙上是一层厚厚的白霜。吃过晚饭后,就要在炕上铺好被褥,减少炕上的热量散发。

刚躺下还好些,被窝里有些热度,可是到了后半夜,头顶上就感觉有一股股冷风吹来。早晨起床时,玻璃窗户上了一层厚厚的霜,太阳升起老高老高时,窗户上的白色花纹才能慢慢化开。

上小学了,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个炉子,都是放在中间的位置。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开始当班长。班干部是有责任的,要提前来到班级给同学生好炉子,保证上课前教室里暖和。

刚开始时生炉子手忙脚乱,有时还起火冒烟,把自己呛得鼻涕一把泪一把。逐渐熟练了,才掌握了生火的技巧。风力好时,炉子里还会发出像火车开动那种“噗噗”的动静。

有一次早上母亲做饭有些晚,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从家里带几个地瓜到学校,洗净后放在水壶煮熟,地瓜当成早饭,别有一番风味。

上学那些年的冬天,学校有时提前备下许多煤,但也有煤炭“断顿”的时候。没有煤炭生炉子,就会用脱粒后的玉米棒子,或是玉米秸秆,还有树枝取暖。提前抱来一捆捆的玉米秸秆,用筐挎来玉米棒子,把树枝一段段折断放在炉子里点燃,要比烧煤温度上升得快。

冬天教室里的炉子,虽然温度很高,但是只能暖和距离炉子近的那一大圈,靠近门口和后墙的同学有意见。课间,老师就让这些同学到炉子旁烤烤手,暖暖身,缓解一下,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和和气气的,安心学习了。

那时,村里除了学校以外,没有哪个人家单独生炉子。所以,冬天我们喜欢在学校里待着,也十分珍惜读书的时光。教室里暖乎乎的,写字时不冻手,身上也不觉得冷,我们的脸都是红扑扑的。

冬天放寒假,就不去教室生炉子了,在学校当老师的父亲,还能把教室的炉子和炉筒借回来,在家里生炉子取暖。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就这么点“特权”。

冰冷的冬天,屋里有炉子取暖,那是让人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晚饭后左右邻居有事没事地过来串串门,唠唠嗑。在那个吃穿都愁的年代,屋里有了炉子,房檐下炉筒冒出烟来,让人羡慕不已。

屋里有了炉子,晚上取暖不成问题了,白天有时很冷,母亲也让我们烧一会。但是,母亲还是让我们尽量节省一些煤炭和烧柴,我们也理解母亲的心思。早晨扒炉灰,打扫炉子,这都是我的活。

再后来,就在炉子上面烤吃的。什么玉米粒、黄豆粒、地瓜片、咸鱼,还有玉米面大饼子、粘豆包等等,在炉子上烤出来的东西特别好吃。

尤其是咸鱼,经过炉火的煎烤,糊香糊香的。吃一口玉米面大饼子,咬一口烤好的咸鱼,那真是“美味佳肴”啊,多少年之后,每当想起烤咸鱼的滋味,还是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有时,母亲家务活多,实在忙不过来,就让我把早上的剩饭、剩菜放在炉子上热一热,咕嘟咕嘟,饭菜就好了,省去了大锅点火的麻烦。

岁月沧桑,流年似水。而今,炉子早已成为了童年时期的往事,沉淀在记忆的深处,时而抖落出来,晾晒一下。而忘不掉的咸鱼味道,还会在记忆中散发出来,向故乡的方向飘去……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