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山边境管理支队六道沟边境派出所精准把握辖区时令特点,将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将巡逻防控沉到一线,将矛盾调处做在源头,将便民服务暖进心坎,成为边境辖区安宁可靠的“压舱石”。 “炕头普法”解疑虑,法治甘霖润心田 “李大爷,粮食卖了,钱款要及时结清,打个条据最稳妥。”“张大哥,冬闲时节网上找活儿,可得擦亮眼,防范电信诈骗!”……入秋以来,这样的“炕头普法”“田间唠嗑”场景在六道沟镇各村屯频频上演。针对秋收后农产品交易频繁、农民工返乡“猫冬”易接触网络诈骗等实际,派出所改变集中授课模式,组建“普法小分队”,民警携带精心准备的防范合同诈骗、劳资纠纷、电信网络诈骗等宣传资料,利用村民农闲、茶余饭后时间,走进院落、坐上炕头,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 “民警讲得明白,都是俺们身边可能遇到的事,听着在理,心里也踏实。”村民张大哥感慨道。这种接地气、冒热气的普法方式,让法治意识如涓涓细流,悄然浸润群众心田,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的防范能力和守法意识。
“警灯常亮”护安宁,织密边境防控网 随着旅游旺季过去,边境前沿区域人流量锐减,但六道沟边境派出所的防控力度却有增无减。他们科学调整勤务模式,坚持“人巡+车巡+视频巡”相结合,加大对重点地段、要害部位以及夜间时段的巡逻密度和频次。闪烁的警灯,成为秋冬交替时节边境线上一道令人安心的风景。 “现在地里没啥人了,晚上看到警车灯亮着,心里就特别有底。”住在边境附近的村民温大爷说。派出所还积极发动护边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信息搜集和联防联控,构建起“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的立体化边境管控网络,确保了漫长冬季边境地区的持续安全稳定。
“调解上门”化干戈,矛盾纠纷不出村 秋收时节,因田间作业、粮食收购等引发的邻里纠纷、商农摩擦时有发生;工地陆续停工,潜在的劳资纠纷也进入易发期。六道沟边境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前移调解关口,主动排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前不久,两家农户因收割机误入对方地块产生争执,互不相让。社区民警在走访中获悉后,立即联合村干部到场,从乡亲情、邻里谊入手,耐心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多亏了民警来得快,不然我们这疙瘩不知道要闹到啥时候。”当事人之一刘大娘事后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派出所提前介入,走访摸排辖区用工单位,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入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数十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服务暖心”破难题,便民举措赢赞誉 天气转冷,派出所的服务热度却在升温。针对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猫冬”在家的村民出门办事不便的情况,派出所优化窗口服务,推行预约办理、延时服务,对行动确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上门办证、送证服务。 “我腿脚不好,天冷了更不爱动,民警同志直接把办好的证件送到家里,太周到了!”收到新户口本的七旬老人臧大爷连声道谢。此外,民警在走访中,还格外关注独居老人、困难家庭过冬准备情况,帮助检查取暖设施安全,提醒用火用电注意事项,一句句贴心叮嘱,一次次伸手相助,让这个寒意渐深的季节充满了警民相依的浓浓暖意。 秋风萧瑟,冬意初显,六道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依旧奔波在边境线的沟沟岔岔,忙碌在村屯的千家万户。他们用忠诚与担当,守护着辖区的每一份安宁;用脚步与汗水,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这片土地上群众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守护神”。 初审:郭小宇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