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北黑土区腹地,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兴家村,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静卧于二道水库西侧,南接兴家甸河源头区,是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监测、科研的重要基地。 这座始建于1983年的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正在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与升级。它以“引智增效”为引擎,携手水利科研国家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共同擘画一幅助力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宏伟蓝图。
根基深厚:一座实验站的传承与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经吉林省水利厅和吉林市水利局批准建立,由吉林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建站之初,便致力水土流失数据监测和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是全省水土保持科研网络的关键阵地之一,近四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观测数据和实践应用经验。 “从最初的简易观测点到如今的自动化监测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黑土区水土流失定位监测一手数据。”吉林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技处处长何心欣慰的说。 “十四五”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市水土保持工作驶入快车道。作为全省18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之一,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所在的兴家甸小流域,属松花江流域一级支流温德河的支流源头区,地处东北漫川漫岗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其区位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其成为研究黑土地水土流失规律和机理、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天然实验场。
项目筑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坚实平台 转型升级的契机,源于一项重大工程的实施。“2023年12月,省水利厅批复了兴家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这项总投资1895万元的工程,凝聚了中央、省、市三级资金支持,现已完成建设。工程包括239座石笼谷坊、2万余平方米生态护坡、2处涵管桥、13处混凝土矩形槽等基础设施,以及补植水土保持林10066株、封禁治理803.49公顷等生态修复措施。”何心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创新应用多种生态节地型侵蚀沟治理新技术和新材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漫步小流域,石笼谷坊锁住沟壑,柳桩护岸抽出新绿,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让昔日跑土跑肥的坡耕地变成保土保水的高产田。 更为重要的是,该工程将水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控、绿色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打造成为“山上林果茂盛、山谷稻花芳香、河水奔流清澈、人居环境优美、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不仅显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后续的科研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的基础条件。
引智聚力:携手国家级科研机构共谋发展 “有凤来仪,非梧不栖”。有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吉林市水利局将目光投向了更高层次的“软件”升级——“引智增效”。 2024年初,在省水利厅推动下,吉林市水利局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打造东北黑土区首个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技创新是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观测数据、具有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未来双方将深入合作、科学规划、创新发展,围绕黑土地水土流失观测、土壤侵蚀防控和流域系统治理等,加强研究攻关,促进成果转化,致力于联合打造立足吉林、辐射东北的国家级野外研究基地,为黑土地保护注入强大‘智慧引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室主任殷哲说。 省级主管部门亦对此寄予厚望。省水土保持局一级主任科员仝如强表示,省水利厅秉持创建科研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理念,依托现有站点和项目,搭建“产学研用”全链条深度融合平台,通过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的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深入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为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真正达到“引智增效”的目的。
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的升级蓝图已然清晰。它不仅仅是监测设施、治理成效与水美环境的展示窗口,更将成为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的技术创新高地。 如今,实验站新增的4个径流小区已开始运行,30米科普长廊成为学习技术的“田间课堂”,18个宣传牌竖立在田间地头。这些设施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更是当地老百姓了解水土保持知识的窗口。未来,这里将打造理论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育的一体化平台,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提档升级。 黑土无言,科技有声。黑土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吉林市正以兴家甸小流域建设为支点,以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升级为抓手,以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为杠杆,奋力撬动一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级野外科研创新平台的诞生。随着科研合作的深入,这座老站也必将焕发新颜,为黑土区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吉林样板,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坚实的科技力量。 |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