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灵动,黑土生金。在吉林,一场关于水的深刻变革正在白山松水间悄然进行,更激活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破传统治水窠臼,探索一条以“水经济+”为特色的幸福河湖建设新路,将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彰显了系统治水、兴水、活水的新高度。 系统治理,重塑河湖生态底色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曾让河湖治理陷入困境。吉林省的实践,首先赢在理念革新——坚持全域协同、系统治理。 在柳河县“参乡水街”,三道沟河水流入街区,穿街而过流入小地河。潺潺流动的水不疾不徐地哼唱着时间之歌。然而几年前,这里水质不佳,河道水质经常不达标,特别是夏季沿河两岸气味难闻,极大程度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及城市品质。柳河县没有进行局部修补,而是科学实施“引三道沟河水补给小地河”工程,有效连通水系。“面对小地河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的难题,县委、县政府科学施策,通过引调水、岸线加固、清障清淤、生态绿化等综合措施,使小地河水质显著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柳河县水利局副局长苗利春介绍。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悄然形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同样的系统思维也应用于通化市区的佟佳江。总投资3.95亿元的佟佳江旅游度假区项目,历时两年精心打造,通过实施“金厂河-浑江水系连通”工程,显著改善了河流的连通性和流动性。项目构建了“一岛、一带、四大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山、水、城、园”有机融合的城市生态空间。“现在这里建设得更好,景色优美,心旷神怡。”市民李春红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抚松县泉阳镇,水源地保护被置于核心位置。通过探索“河湖长履职+幸福河湖建设+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强化责任落实、实施雨污分流、加强综合执法、开展生态修复,全镇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环境的改善直接促进了植被恢复,野生鸟类和鱼类数量明显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泉阳镇乡(镇)级河长李青原表示。 系统治理,非一日之功。通化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域内河流生态流量得到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目前,以佟佳江为主线,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水经济及岸线管理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格局,为“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水经济+”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清澈的河水、优美的岸线,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吉林省敏锐地抓住“水经济+”的发展机遇,让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柳河县在治理好小地河后,巧妙地将“中国野山参之乡”的文化底蕴与江南水乡的建筑风貌相融合,打造出东北首座江南主题沉浸式文旅街区——“参乡水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廊桥灯影倒映在流水之中,人参文化渗透在街区的肌理之中。“参乡水街”项目,潺潺流水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元素,而是串联起商贸、文化、旅游的核心纽带。 “之前农闲时在药厂上班,药厂放假后就在家没事做。‘参乡水街’开启后,我们经过培训上岗当起了船员,现在一个月收入3000多,既能欣赏美景,又有不错的收入。”在参乡水街工作的杜吉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的经历,是水街带动本地就业、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通过引入美陈艺术装置、大型水上演艺、沉浸式主题场景,并成功吸引百余家商户入驻,参乡水街构建了“商业+文化+旅游”的多元业态。开街当日即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累计接待量已突破130万人次,火爆的人气有力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水,真正成了激活区域消费、促进产业协同的“流量密码”。 在通化市,佟佳江旅游度假区的建成,填补了城市临水游览区的空白。自投用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成功举办多项大型文体活动,直接间接创造营收超400万元。“佟佳江公园项目落地不仅重塑了城市景观,更深度激活了区域发展动能,已成为通化的‘城市会客厅’。”通化市东昌区水利服务中心主任魏永金介绍。公园内错落分布的文化区、运动休闲区、儿童游乐场等设施,满足了全年龄段市民和游客的需求,提供了亲水、运动、文化的多元体验。“做攻略后直接来这里玩,感觉非常好。”外地游客黎程程的评价,印证了项目的成功。 在抚松县泉阳镇,优质的水源直接催生了特色产业。泉水虹鳟鱼馆经营者李向光看中了这里的好水,养殖对水质要求极高的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现在周边环境好了,旅游的人多了,我们每年能接待上万人次。这些冷水鱼高蛋白、低脂肪,无刺无腥味,很受欢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李向光高兴地说。更有名的是“泉阳泉”矿泉水,得益于水源地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品牌价值逐年攀升。企业每年将部分利润反哺生态建设,形成了“水养人、人护水”的良性循环。当地还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起独具特色的酒业。 从柳河县的文旅融合,到通化市打造佟佳江“城市客厅”,再到泉阳镇的特色种养和饮品开发,吉林省各地因地制宜,做活“水文章”,“水经济+”的多元路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带动效应,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惠民富民,共享人水和谐成果 “效益河湖”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上,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改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佟佳江畔,野鸭成群嬉戏,沿江步道上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成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参乡水街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更为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泉阳镇的好水,既带来了旅游收入,也支撑了特色产业发展,让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经济效益直接惠及百姓。杜吉双在“参乡水街”实现就地就业,泉阳镇李向光的鱼馆生意红火,这些都是“水经济+”带动百姓增收的生动案例。佟佳江旅游度假区带动周边产业升温,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泉阳泉矿泉水反哺生态,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种共享发展成果的模式,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保护河湖、爱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文化传承与精神满足同样重要。参乡水街融合人参文化,佟佳江公园注重水文化展示,泉阳镇依托长白山生态文化,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优美的水环境、繁荣的水经济、和谐的水文化,共同构筑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吉林的实践表明,当河湖焕发生机,其带来的不仅是景观之美,更是治理方式、发展模式和百姓生活的深刻变革。 秀水长流,效益彰显。吉林省的幸福河湖建设仍在路上。随着“水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更多的生态价值将被唤醒,更丰富的业态将被催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被打开。这条治水新路,不仅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彰显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水和谐的治水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