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长春国际汽车公园永春河畔,一群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道。他们中有退休教师、企业员工、大学生,还有跟着父母来的小朋友。这支由200余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是吉林省“关爱山川河流 建设幸福河湖”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民间河长”“河小青”“企业河长”等爱河护河志愿力量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吉林省创新河湖治理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展现治水新维度,让“民间河长”从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进化成为驱动社会协同共治的强劲“引擎”;从政府管理的“补充力量”成长为河湖治理的“生力军”。这些来自民间的守护者,正用脚步丈量河岸,用双手守护清波,为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幸福河湖注入源源不断的民间动力。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角色蜕变 过去,河湖保护多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如今,普通群众正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 理论的嬗变需要实践的支撑。白山市,这座地处长白山腹地、肩负东北亚生态安全屏障重任的城市,为“民间河长”如何从“桥梁”演化为“引擎”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样本。在这里,保护青山绿水已成为全民共识,130万白山儿女中,涌现出众多心系江河、情注碧水的爱心人士。白山市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孙明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爱我白山热土,争当护河卫士”——这是孙明艳的庄严承诺,更是她十多年如一日执着坚守的写照。 对她而言,守护家乡的江河,已从一份承诺升华为一种生命的态度:“与江河相伴,我愿用生命守护碧水;当绿水泛波、鱼翔浅底时,大地上就会流淌着最美的诗,我心中就涌动最悠扬的歌。”自2015年起,她带领志愿者团队的足迹遍布了白山市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摸清了以鸭绿江最大一级支流浑江为代表的“一江”以及红土崖河、青沟子河等“十河”的详细分布。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库仓沟河清理行动:清晨六点,大雨倾盆,河水泛起恶臭,在众人犹豫之际,孙明艳第一个踏进河中徒手清理垃圾。那次行动,她们清理出六大箱垃圾。事后多日,孙明艳仍感觉手上有挥之不去的异味,甚至不敢下厨做饭。这种身先士卒的担当,极大地感染和带动了身边的志愿者。 孙明艳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划桨’,才能让保护江河的‘巨舰’扬帆远航。”为此,她广泛开展宣传,利用广播、展板深入社区公园,组织万人签名活动,倡导公民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在她的感召下,协会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拥有六个分会、五个部门、2000余名志愿者的大型团队,累计开展公益活动上千次,参与人次过万。那抹鲜艳的“志愿红”,已成为白山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在吉林大地上,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社区群众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成了一支支河湖保护的强大力量。他们巡查河道、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用点滴行动汇聚成保护河湖的宏大力量。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机制创新 “社会力量参与治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和创新机制的支撑。 在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长办与中国一汽联合发起“绿动力”企业联盟,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全过程。长春汽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盛新春介绍,从2022年原创《河长之歌》、设立宣传阵地,到今年开展幸福河湖联创活动,他们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新路径。 在全省各地,“河小青”青年志愿者以青春之名守护绿水青山;社区群众、学校师生、退休干部等纷纷加入,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今年9月,吉林省“关爱山川河流 建设幸福河湖”志愿服务活动在永春河畔启动。200余名志愿者组成10支服务队庄严宣誓。志愿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倡导者和引领者。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团委书记苏崇刚代表志愿者发出倡议:“让我们争做幸福河湖的倡导者、守护者、监督者和志愿者,从节约一滴水、捡起一件垃圾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河流湖泊,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水资源。” 启动仪式后,志愿者们立即投入行动:清理河岸垃圾、宣传环保知识。“我要争做幸福河湖的倡导者、守护者、监督者和实践者,从小事做起,不能辜负这份清澈。”中小学生志愿者王柯瀚说。 白山市坚持党建引领,将河长制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合。该市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0万元,动员党员干部、保洁人员及志愿者7792人次,清理河道1143.96公里。 机制的创新让民间力量得以有效整合。随着河湖长制在白山市全面推行,孙明艳和她的团队对照《白山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相关工作,将志愿服务精准聚焦于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核心任务,创新提出了“守护一江十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他们构建起覆盖市、区“一江十河”的志愿服务体系,招募义务河长、巡河员、监督员,组建了11支志愿服务队,建立了常态化的清理、巡河、劝导和监督机制。他们甚至创建了由志愿者全程负责管护的“志愿者示范河流”,这无疑是白山乃至更广范围内河湖保护的一项创新实践。随着治理成效显现,集中清理频次逐步减少,工作重点转向精细化管护,曾经的“难题河”库仓沟河如今已被列为生态优美“样板河”。 从“水清岸绿”到“人水和谐”的价值升华 从吉林省河长制办公室获悉,民间河长正在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他们开展水质快速检测、记录生态数据、建立河流健康档案,为科学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使民间河长成为专业治理力量的重要补充。 傍晚时分,永春河在夕阳下泛起粼粼波光。志愿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但他们的使命远未结束。对于这些民间河长而言,每一次巡河、每一次清理、每一次宣传,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 在这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上,每一个民间河长都是不可或缺的画笔。他们用责任与热爱,描绘着绿水青山的美好未来,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 “永春河流经我们辖区,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定期巡河、清理沿岸垃圾,同时积极与企业、周边居民联动,发放河湖保护宣传手册。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辖区居民营造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助力幸福河湖建设。”长春汽开区富民街道西昌社区基层河长陈萍介绍。 “我们清理的不仅是河道垃圾,更是在播种生态文明的种子。”陈萍的话道出了爱河护河的深层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河湖治理正从政府的“独角戏”变成全民的“大合唱”。 目前,吉林省爱水护水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孩子们在作文中描写志愿活动,社区居民在茶余饭后讨论河道治理,企业将参与河湖保护纳入社会责任报告。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正是河湖治理最珍贵的成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民间河长制度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水文化。在白山市,志愿者清理后的河岸成为居民散步、健身的首选地;在长春市,通过“分段管护+定期巡查”机制,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来往市民感慨:“现在谁往河里扔垃圾,邻居们都会提醒,大家的环保意识强多了。”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吉林激活“社会力量”展现治水新维度。当千千万万个“民间引擎”被启动,当守护河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当制度优势与群众智慧相结合,吉林正谱写出一曲动听的人水和谐新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