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宋铁印:黑土地上的“加减”辩证法
记者 侯春强
日期:2025年10月15日 来源:

十月的秋风拂过梨树县,掀起层层金浪。在金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埂上,理事长宋铁印掰下一穗沉甸甸的玉米,“瞧,这棒玉米分量很足,今年是个丰收年!”他咧嘴一笑,眼角漾开细密的皱纹。

宋铁印从一个耕种七八公顷地的普通农民,到掌舵流转八十多公顷土地的合作社理事长,再到如今精耕四十七公顷,并成功开辟养殖新路径的实践者,他用近十年的探索,在黑土地上演绎着一套独特的“加减法”,算清了一本关乎土地、收成与未来的“精细账”。

做加法:从合伙到合作,规模化的初探

2016年,是宋铁印事业的一个分水岭。之前,他和许多农户一样,守着家里的七八公顷地“单打独斗”。但骨子里那股不甘于现状的劲头,让他看到了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的力量。“一开始是跟人合伙种,后来觉得不行,要干就得正规化,成立合作社,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合作社成立后,他大胆地做起了“加法”。土地流转面积一路攀升,最高时达到八十多公顷。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开进了田间地头,统一的种子、化肥、种植标准取代了以往的“各家各法”。实现了从春种到秋收的全程机械化。“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人照看几十公顷地,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宋铁印站在齐刷刷的玉米地前,语气中充满了自豪。这道“加法”,加的是规模,是效率,更是现代农业的底气。

做减法:理性的收缩与产业的转换

然而,市场的风雨和管理的复杂性,很快让宋铁印意识到,规模并非越大越好。高昂的流转成本、波动的粮食价格、协调众多社员的精力消耗……“摊子铺得太大,心里反而不踏实。”经过深思熟虑,他果断开始了“减法”,将土地面积稳定在当前的47公顷。这不是退缩,而是在狂热扩张后的一次理性回归与战略聚焦。

与此同时,他在产业上做着更为艰难的“加减法”。曾经,种植蔬菜是他的“心头好”,“当时一公顷芹菜能赚好几万,效益非常诱人。”但黑土地的轮作规律给了他严峻的限制:“像芹菜这类作物,种过一次,这块地八到十年内都不能再种。”面对这道无解的难题,他忍痛割爱,为蔬菜种植按下了暂停键。

减去了蔬菜,加什么?他的目光投向了循环农业。2019年,宋铁印迎来了第一批生猪,他选择从“二次育肥”做起,步步为营。如今,年出栏300头的养猪场,与他的玉米地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我们自己种的玉米做饲料,成本低了;猪粪经过处理就是最好的有机肥,反哺土地。这叫‘自产自销’,心里有底!”这道产业上的“加减法”,减去的是资源约束的无奈,加上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心中的“算法”:合作社的未来与家庭的期许

无论是土地的“加减”还是产业的“转换”,宋铁印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算法”。这套算法的核心,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人与地的和谐、家与业的传承。

作为理事长,宋铁印算的不只是经济账,更是“人心账”。他深知,相比“土地托管”,老乡们更信得过实实在在的流转,不用操心地里庄稼,心里才踏实。他不急于求成,而是用合作社统一的机械化耕种和看得见的效益,慢慢凝聚共识。

2022年,他自己的小家庭也正式挂牌成为家庭农场。合作社是“大家”,带领乡亲们探索规模化;家庭农场是“小家”,维系着六口人的生计与传承。“大家”与“小家”并行,成了他在现实中最稳妥的算法。

谈及未来,宋铁印坦言挑战依旧:社员老龄化、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成员对社保的渴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课题。但他眼神坚定,宋铁印看了看他的玉米地,又望了望远处的猪舍,心里那本账又翻过一页。他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未来的账目里,规模、产值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遵循,以及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初心。这笔大账,他还要继续算下去,并且要算得越来越好。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