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鸭绿江碧波荡漾,最美边境线国道G331临江段上车流如织。202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临江市创新实践“文旅+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特色集市、美食体验、助农展销等多元载体,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农产品销量,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特色集市点亮边境小镇 在苇沙河镇江滨广场,18个特色摊位组成的集市成为假期里一道亮丽风景。五味子、黄菇娘、沙果等本地特产与根雕、白酒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今年十一游客真是特别多,特产卖得特别好。”摊主苇沙河村村民徐敬荣欣喜地说道。集市作为苇沙河镇“国庆金秋嘉年华”活动的一部分,与“苇沙欢歌”江滨广场现场KTV活动同步进行。游客在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手工艺品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汇演,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与此同时,镇内8家主打“鸭绿江江鱼宴”的饭店生意异常火爆。以当地特产的细鳞、鳌花等20多种珍贵鱼类为食材的传统“江鱼宴”,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总销售额突破50万元,展现出“靠水吃水”的饮食文化魅力。 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 在大栗子街道,乡村振兴的画卷同样精彩。街道积极组织农户参加临江市2025年鸭绿江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让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走向更广阔市场,富有当地特色的蜜汁葡萄、清脆多汁的鸡心果、绿色种植的西瓜吸引了大量市民与游客驻足选购,望江村农户杨文霞兴奋地说:“活动第一天就卖了80多斤葡萄、100多斤鸡心果,收入翻了好几倍!”假期期间,该村5户参与展销的农户累计销售额达2.5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栗子街道巧妙利用G331国道沿线资源,在当石停车场设立志愿服务站,使其成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展售点。望江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江手中拿着新上市的哈密瓜介绍道:“这是我们首次规模化种植的新品种,甜度高、口感好,欢迎各位游客品尝”。据了解,哈密瓜是该村合作社今年首次尝试规模化种植的新品种,十一期间通过售卖农特产品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00元。 文化广场变身助农窗口 来到六道沟镇夹皮沟村金叶广场,货架上码得满满当当——透明塑封袋里,榛子裹着浅褐壳闪着油光,松子粒大饱满,干蘑菇蜷着褐色伞盖,雪白的马铃薯粉条扎成整齐的小捆,标签上印着“本地直供”。志愿者们忙碌地为游客介绍农产品,提供试吃。 “这粉条看着就知道筋道,好吃!”来自天津的游客张夏芳女士正拿着马铃薯粉条一边掂量一边说道,随行的小男孩一边品尝松子,一边问“这是什么”。这样的场景在黄金周期间屡见不鲜。当地政府针对村民“卖货难、缺场地”的问题,依托文化广场创新搭建“旅游+特产”消费场景,设立10余个售卖帐篷,将各村特产集中展销。这种精准助农模式在假期为该镇村民带来20万元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满足了游客对特色产品的需求,实现双赢。 “通过试吃体验,咱们游客更能直观感受产品到底好在哪儿。”临江蜜知道经销商“农人杨大头”杨涛说道。据了解,在G331临江段多个旅游驿站及服务区开展农特产品免费品尝赠送活动,包括蜜知道天然饮品、椴树蜜、槐花蜜、百花蜜等,真真切切让游客在游览大美风光的同时,品尝到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味道”。 这个黄金周,临江市边境乡镇通过深度挖掘本地资源,将农业、文化、旅游等元素创新融合,能够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当志愿服务站兼具销售功能,当特色美食成为旅游招牌,当田间作物通过旅游通道走向市场,文旅消费的活力就真正转化为了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实效。 接下来,临江市将继续深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农户享受发展红利,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初审:郭小宇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