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黑土地上的“丰”景答卷
——伊通满族自治县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丛丽 记者 侯春强
日期:2025年10月22日 来源:

金秋十月,黑土地上一片忙碌。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秆挺直了腰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望着满仓的粮食,河源镇种粮大户老李脸上笑开了花:“今年又是好年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产量看着就喜人!”

老李的喜悦,是伊通今秋最真实的写照。今年,该县粮食生产迎来“开门红”,预计总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亿斤。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伊通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端牢“饭碗”底气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把饭碗端得更牢?伊通的答案是:向高标准农田要产量,向农业科技要效益。

“地好了,庄稼才能长得好。”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指着眼前成方连片的农田介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3.58万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抗灾能力强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科技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今年,伊通依托中央单产提升项目,为农民优选了24个高产优质品种,推广了14项主推技术。

机械化为丰收按下了“快进键”。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92.7%,从种到收,几乎全程机械化。科技与土地的深度融合,预计为全县带来粮食增产万吨以上、农民增收2200万元的可观效益。

“三链”协同,好粮卖上好价钱

丰收不仅要“收得到”,更要“卖得好”。伊通围绕一颗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做足了“链”上文章。

供应链上抓品质。 县里整合优势农产品资源,扶持壮大特色基地,“伊通大米”“靠山红船鲜食玉米”等品牌越来越响,从源头确保了产品“硬实力”。

运输链上保畅通。 完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早上摘的菜,下午就能送到城里的超市,新鲜度有保障,价格也上去了。”一位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

销售链上拓市场。 搭上电商快车,伊通的农产品销得更远。各大电商平台上,“伊通特产”专区人气渐旺,过去“养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如今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实实在在地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农民增收路子宽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伊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多条腿走路”的共富格局。

棚膜经济生机勃勃,全县棚膜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11亿元;畜牧业规模持续扩大,猪、牛、羊、禽、鹿养殖量稳步增长;渔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增速位列四平市第二。

如今,大樱桃、平欧榛子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年产值分别达2400万元和5700万元,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新引擎”。

和美乡村,留住幸福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伊通以“十百千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抓手,让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走进伊通的一些村落,干净整洁的村道、分类处理的垃圾箱、精心打理的小花园,构成了一幅宜居的乡村画卷。全县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覆盖率达100%,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03万吨。村民们也自发投工投劳,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伊通同样不松懈。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今年新识别监测对象223户431人,并发放小额信贷,安排衔接资金实施项目,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改革活水,浇灌集体“致富田”

农村综合改革是激活内生动力关键一招。伊通探索构建的“1+9+N”“三资”管理制度体系,让村里的“钱袋子”更透明,也让村民分享了发展红利。

通过全面清查,全县摸清了集体家底:资金1.8亿元、资产9.67亿元。盘活这些资源,通过规范发包等方式,去年实现资源发包收入4907.96万元,并向集体成员分红1881.51万元,惠及185个村。

丰收,是汗水浇灌的硕果,更是奋斗的新起点。在这片希望的黑土地上,伊通正以稳健的步伐,在产业融合、富民强村的振兴大道上稳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