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老把式”种地 “农三代”卖货 浩然村两代农人“梦幻联动”
记者 侯春强
日期:2025年10月21日 来源:

金秋十月,双辽市卧虎镇浩然村的田野里,收割机驶过之处,金黄的玉米棒子“列队”归仓。合作社理事长董万金站在田埂上,黝黑的脸上漾开笑意:“今年收成好,再有几天全能收完!”与此同时,村里电商工作室的灯光下,他的孙子董超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推介:“咱合作社的玉米,熬粥香、蒸饭甜!”一老一少,一个扎根土地,一个联通云端,共同演绎着新时代的“农事新篇”。

“抱团种地”,抱出增收新账本

2013年,董万金带着6户村民创办合作社时,村里人还持观望态度。如今,合作社已发展178户社员,经营土地200多公顷。

“单打独斗不行,得抱团。”老董掰着指头算起账:统一采购生产资料,每公顷省下300多元;农机托管收割,一公顷只收650元,比市场价低200多元;流转土地的价格,每公顷还比市场价高出500元。这套“高价流转+低价服务”的组合拳,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脱贫户赵德把承包的7公顷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自己又在合作社打工养牛,月工资5000元。“土地流转有一笔收入,打工又有一笔收入,这账咋算都划算!”他笑着说。在浩然村,像赵德这样手握“双份收入”的村民还有很多。

合作社的“新”不止于经营模式。玉米与大豆间作、密植等技术推广后,每公顷种植密度达6.3万株,预计产量2.5万斤,创下历史新高。“种地不能光靠老经验,要讲科学。”董万金说。

去年,合作社又搞起“跨界”,存栏300多头牛,用自产饲料喂养,形成“种植+养殖”的循环农业。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肥料,这条绿色链条让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效益节节攀升。

“数字卖粮”,卖出品牌新价值

更让老董欣慰的是,孙子董超大学毕业后,带着媳妇回乡创办了“小董甄选坊”电商平台。

“我在外求学期间,始终惦记着家乡的这片黑土地。”董超说,“咱们村的小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粘玉米软糯香甜,可就是因为销售渠道有限,这些好东西一直卖不上好价钱。”

如今,通过他的直播平台,原粮收购价每斤4元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可以卖到5-7元。去年,平台卖出5000多单,销售额近百万元。最让董超自豪的是,电商平台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打响了家乡农产品的品牌。“我们要让消费者不仅买到产品,更要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他的直播间经常展示农产品从种植、管理到收获的全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小董甄选坊”不仅销售产品,更在讲述乡村故事。电商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许多原本收入微薄的农户通过合作实现了收入增长,有的甚至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接下来我们计划拓展黑豆、黄豆、高粱米等产品线。”董超信心满满,“要通过直播带货,让家乡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吉林、走向全国。”

他的回归给浩然村带来了新气象。他不仅创办电商平台,还积极帮助村民学习直播技术,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董超笑着说,“我们要让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赋能。”

在浩然村,老一代农人焕发新活力,新一代农人找到大舞台,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夕阳西下,合作社的收割机仍在田间作业,而电商工作室的灯光已亮起。两代人,两种劳作方式,却共同耕耘着同一片黑土地。

老董常说:“土地不会辜负人。”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注脚——当传统的精耕细作遇上现代的经营理念,当实在的种植技术遇上创新的销售模式,这片黑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在这里,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人脸上的笑容、年轻人返乡的脚步,和越来越鼓的农民腰包。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