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积极探索产才融合新路径,通过“布链、强链、延链、固链”四链一体系统推进,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布局产业链,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围绕全市十大主要产业链,系统绘制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蓝图。加强全市人才平台统筹,以“高精尖”为导向推出“143”人才政策组合包,推动吉林大学等高校与扶余市4家重点企业开展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合作。聘请高校专家等高端人才,组建150人规模的扶余高端智库;依托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推进俊峰种植合作社与长春市农科院合作,共同打造黑小麦绿色产业和品牌产业;推动史丹利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扶余投资创业。 强化对接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对接链”,实现高校“高精尖”与基层“泥土气”无缝衔接,深度参与需求匹配与项目孵化。全力推进与长春市、吉林大学合作,推动5家扶余企业在柔性引才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促进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对接6个招商引资项目,实现农产品和药材加工厂及种植基地项目落地实施。创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下沉企业担任“贴身管家”,持续实施青年人才助企腾飞项目,对接扶余重点规上、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制定人才需求清单。 延伸情感链,激发人才返乡活力。实施“雁归来”计划,引导在外“头雁”回归家乡,建立健全扶余籍域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已收录党政、专业技术、社科文艺等各类人才315人,通过微信群传递乡情乡音、分享政策信息。积极推进“雁阵项目”,加强村级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目前已储备1906名有潜力人员,组织青年干部赴吉林大学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130名扶余籍在校大学生解读人才与就业政策,并提供相应社会实践岗位。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6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累计培训2098人次。 巩固服务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入开展优秀人才“福卡”活动,向在扶余投资的域内外优秀企业家发放人才服务绿卡(简称“福卡”),为其在扶余工作和生活提供暖心保障。评选出20名在扶投资的优秀企业家作为首批“福卡”发放对象,创新建立“1+4”人才服务模式,提供人才服务手册、服务热线、服务专员和服务项目。“福卡”持卡人可在政务快捷办理、医疗卫生、交通出行、图书借阅、子女教育、亲属就业、参观学习等七大领域享受专属服务。评选出23位“扶余名师”“扶余名医”“扶余名匠”、乡土专家和优秀企业家。为第二届人才分类评选出的优秀人才发放年度特殊津贴,并向“招博引硕”引进的2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年度奖励资金。 初审:郭小宇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