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冯其永:耕耘产业发展新未来
日期:2025年08月28日 来源:

松辽平原的黑土孕育丰饶,松花江的活水滋养稻田,在吉林这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沃土上,“吉林大米”正以高品质享誉全国。而在这背后,有一名以匠心深耕产业、以科技赋能发展的领军者——吉林老爷岭农业集团创始人冯其永。作为“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他从街头小摊起步,用数十年光阴搭建起全产业链农业版图,以标准破局、以智能提质、以协同增效,在传统粮食加工与现代农业升级的碰撞中,书写着吉林大米高质量发展的传奇。

标准立基:让吉林大米从“好吃”迈向“吃好”

“吉林大米不能只停留在‘口感好’的认知里,要让它成为健康的代名词。”这是冯其永深耕产业多年的核心理念。在他看来,优质粮食的竞争,本质是标准的竞争。面对当前吉林大米加工多聚焦“精碾、抛光、色选”的现状,他率先带领企业向“功能化标准”进军,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推动制定吉林功能性大米团体或地方标准——从低升糖(GI)大米的GI值界定,到检测方法的精准规范,每一项标准都瞄准“吃好”的健康需求,让“吉林大米”不再仅是地域标签,更成为高附加值的健康功能食品。

当前,冯其永正积极探索建设“黑灯车间”,计划引入 AI 视觉识别、近红外光谱等前沿技术,实现分品种、分等级、分需求的“柔性定制化”加工。例如针对糖尿病人的低 GI 大米批次,可精准调整碾米精度与营养保留工艺;针对婴幼儿辅食的大米批次,能严格把控碎米率与污染物残留等。在他的规划中,“老爷岭” 品牌大米不仅要通过层层严苛检测,更要凭借清晰的功能定位站稳高端市场,实现从价值链中端向高端的跃升。

数智赋能:从“机器换人”到“全链提质”

“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让每一粒大米都有‘数据身份证’。”这是冯其永对科技赋能粮食产业的深刻理解。他主导投入超5000万元建设大米产业园,12条智能化生产线陆续投用,带来了“三升一降”的革命性变革,让传统加工车间蜕变为现代化产业标杆。

在提质增效上,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让日加工能力从200吨跃升至300吨,单条生产线操作人员从6人减至1人,人均效能提升3倍;订单响应速度加快40%,从接单到出库的周期大幅缩短,让吉林大米能更快抵达消费者餐桌。在品质把控上,中央控制系统精准锁定每一项工艺参数,碎米率、不完善粒等关键指标变异系数下降70%,智能色选机以99.9%以上的精度剔除黄粒米、病斑米,让每一批成品米都保持稳定的高品质。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系统为吉林大米装上了“溯源密码”:消费者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原粮产地、加工时间、工艺参数乃至质检报告,让“吉林大米好”从口头赞誉变为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事实。而综合损耗率从3%以上降至0.8%以下的突破,更意味着每加工1万吨水稻,就能多产出220吨成品米——这不仅是企业效益的提升,更是冯其永用科技为粮食安全筑起的“减损防线”。

协同共富: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芬芳”

“做农业不能只想着自己发展,要带着老乡一起富,带着同行一起强。”这是冯其永作为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助力吉林“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他探索出“订单农业+智能加工+品牌共享”的协同模式,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在源头端,冯其永推行“优质优价”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稻花香6号”等优质稻种,指导科学种植,带动十余个乡镇发展万亩水稻基地,让农户每亩地增收数百元,累计助农增收超2亿元,真正实现“老板带老乡,携手奔小康”。在加工端,面对中小米企“不敢转、不会转”的发展困境,主动开放智能化生产线,邀请同行实地观摩学习,并承接中小企的代加工订单,让他们共享智能设备与品控体系,生产出高标准的吉林大米产品;对于专注种植的企业,他则发挥自家企业深加工专长,将原粮转化为低GI米、婴幼儿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与合作伙伴共享增值收益。

与此同时,冯其永还借力政府协同优势——积极融入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构建的“吉林大米”品牌体系,避免省内恶性竞争;依托“吉林大米文化节”“全国品牌推介会”等平台,降低企业推广成本;借助优质粮食工程补贴,推进GMP车间建设与技术研发。政企同心的合力,让“吉林大米”形成“抱团出海”的舰队效应,而冯其永带领的“老爷岭”品牌,正是这舰队中最亮眼的旗舰之一。

如今,冯其永的脚步仍未停歇:他计划进一步完善功能性大米标准体系,推动省级科技共享平台建设,让更多企业受益于技术创新;他还想将大米产业园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让消费者亲眼见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让粮食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黑土地的稻浪年年翻滚,冯其永的匠心始终如初。从街头小摊到农业集团,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升级,他用标准定义品质,用科技提升效能,用协同带动共富,在吉林大米产业的版图上,种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未来,这名“制米工匠”还将继续以匠心为犁、以科技为种,耕耘出吉林粮食产业更广阔的明天,让“吉林大米”的香气飘得更远、更久。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