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蜂访千蕊 影溢百香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发展小记
日期:2021年01月27日 来源:

时光如歌,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已走过不惑之年。40年激流勇进,40载创新不止。蜂研人信心满怀、拼搏进取,先后承建国家蜜蜂基因库、国家级重点种蜂场、国家级中蜂保护区、国家蜂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平台。截至2020年,已完成科研成果124项,获科技奖励66项,其中“黑环系蜜蜂选育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0余篇,起草标准10余项。该所在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累计推广良种蜂王16万余只,改良蜜蜂1200多万群,为我国养蜂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小蜜蜂”采出“生态路”

2020年,全省蜜蜂饲养量达到39.5万群、蜂蜜产量1.1万吨,同比增长7.3%和39.6%,直接产值4.9亿元,加工产值超过15.3亿元。在天然优质蜂产品生产、改善人类健康和山区精准脱贫等方面为我省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蜜蜂在地球生态系统特别是在长白山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无可替代。

“蜂来越密花越开”,在依赖昆虫传粉的显花植物中,有85%通过蜜蜂授粉。农业生产中,蜜蜂授粉能够起到为作物提质增效、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农业之翼”。山区生态涵养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安全生产,特别是制种产业和设施农业,均对蜜蜂授粉提出了需求。蜜蜂授粉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商业制种等方面具有优质、高产、高效等特点,因此,20多年来,该所一直将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作为重点,先后研究和繁育了系列授粉蜂种,包括为西瓜、大豆、苹果梨、向日葵等大田作物授粉的蜜蜂,为番茄、蓝莓、草莓等设施作物授粉的熊蜂等。

该所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历经13年的艰辛探索,率先研制成功蜜蜂为杂交大豆授粉引诱剂并成功应用,使高异交率杂交大豆结荚率平均达到84.2%,制种产量每小时平方米达到了1706.55 千克。该成果创新性强,成熟度高,解决了杂交大豆繁殖和制种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西瓜种植中大部分采用人工兑花授粉,劳动强度大这一弊端,该所在洮南市开展蜜蜂为大田和设施西瓜授粉实验,实验结果,大田西瓜增产16.5%,棚室西瓜增产22%,且坐果均匀,含糖量提高约5%,中心与边缘糖度均匀,采摘期提前2-3天;每亩可增产500千克以上。

该所年产1万群熊蜂的现代化繁育车间的建成,标志着吉林省熊蜂授粉向产业化生产、商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车间能够根据需求周年提供授粉蜂群。与人工授粉相比,每棚(1.4亩) 番茄可增产680千克,且果实品质改善,果型周正,籽粒饱满,口感好,销售价格提高,平均每棚增收5371元,效益可观。该技术在春秋季节棚室番茄和辣椒、秋冬季节棚室草莓等作物授粉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熊蜂授粉推广工作已在长春、吉林等27个地区39个单位大面积开展,吉林省的授粉产业正向区域化、规模化、定向化方向发展。

“小蜜蜂”酿出“小康蜜”

汪清县东台村贫困户刘在龙的养蜂脱贫故事,生动而传奇,“耄耋牧蜂、致富表率”的故事远近闻名。年逾81岁高龄的刘在龙老人,谢绝政府直接资助,2017年利用政府的8000元扶贫资金,购买了10箱蜜蜂,当年即实现7000元的蜂蜜销售收入,并且新分12箱蜜蜂,2018年繁殖到35箱,实现综合效益1.5万元。该所不仅帮扶刘在龙这样的贫困户,还带动整个产业发展。2019年,汪清县蜜蜂饲养量达到2.6万群,同比增长18.1%;柳河西腰沟村饲养量达1100群,成为全省蜜蜂养殖第一村。

2016年以来,在省畜牧局领导下,该所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扶贫优势,科学谋划,精准按“期”施策,先后配合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在柳河、汪清、龙井建立蜂产业扶贫基地3个,饲养蜜蜂2363群,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09人,均实现当年脱贫目标。3个蜜蜂养殖扶贫基地累计销售蜂蜜94520千克,实现产值283.5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41.8万元。为加快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小产业”的“大作为”。

2019年,该所获得了吉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嘉奖”。

“蜜蜂虽小,能量巨大。”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养蜂事业辛苦而甜蜜。小小的蜜蜂何尝不是蜂研人的缩影,他们团结一心,将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在“科技兴农”这一政策中,蜜蜂品种的改良、授粉技术的突破都成功转化为农业效益提升的法宝,就像蜂蜜一样醇厚绵长。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