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专家 田义新
我省药材入冬前管理核心是“防寒、保墒、病虫害预防、养分储备”,需结合不同药材类型(根茎类、木本类、草本类)针对性操作。
共性基础管理(适用于多数药材)
清洁田园:立冬前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蚜虫、红蜘蛛、根腐病等越冬病虫害基数。
土壤管理:非根茎类药材(如黄芪、人参)休眠后浅耕(10-15厘米),打破板结层,增强土壤透气性;根茎类(如甘草、桔梗)浅耕(5-10厘米),以防伤根,可浅划土壤。
墒情不足时(土壤含水量低于15%),在封冻前7-10天浇1次“封冻水”,浇透但不积水,防止冬季土壤干旱导致根系失水。
施足“越冬肥”:以有机肥为主,采收后(或落叶后)每亩撒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50千克(根据土壤肥分情况,也可替换施用磷酸二铵25千克+硫酸钾15千克),浅翻入土,为明年萌芽储备养分,避免施氮肥(易导致冬芽徒长受冻)。尤其是平贝母等生育期短的中药材,为充分满足其短期生长的养分需求,一定要上“盖头粪”,才能保证产量。
分类型针对性防寒措施
根茎类药材(人参、西洋参、天麻、平贝母等)
覆盖防寒:封冻前(地表昼化夜冻时)覆盖3-5厘米厚落叶、稻草、碎秸秆,或1-2厘米腐熟锯末,高寒地区(如长白山周边)可加覆1层塑料膜+秸秆,防止冻融交替形成的缓阳冻导致根部腐烂。
搭建防风障:在地块北侧(迎风向)用玉米秸秆、遮阳网等搭建高1.2-1.5米的防风障,减少寒风抽干土壤水分和冻伤根系。
木本类药材(关黄柏、五味子、枸杞子等)
1-3年生幼树:树干涂白(生石灰10份+硫磺1份+水30份),防日灼和冻害,同时驱避野兔、鼠类啃咬。
成年树:落叶后修剪病弱枝、过密枝,伤口涂愈合剂;极端低温(-25℃以下)地区,树干包裹草绳+塑料膜,根部堆30厘米高土堆防冻。
灌封冻水:落叶后至封冻前,每亩灌水80-100立方米,确保根系分布层(0-60厘米)土壤湿润,提高抗冻性。
草本类药材(黄芪、黄芩、留种用的板蓝根、蒲公英等)
宿根类药材在地上部分枯萎后,割除残株,覆盖2-3厘米厚秸秆或落叶加少量土,次年春季返青前清除覆盖物。
一年生收获的药材(如板蓝根、紫苏等)则无需防寒,采收后及时清田,为下季种植做准备。
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
人参、西洋参、细辛、灵芝等棚栽药材:应当在入冬季降雪前撤掉或加固棚膜、补压膜线,防大风雪压垮。当然,如果预测冬季降雪少的情况下,可保留遮阳网(或调整为透光率50%的网),防止积雪融化时强光直射灼伤芽苞。
病虫害重发地块:清理田园后,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细土30千克拌匀撒施,或喷施3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土壤和残留植株。
监测天气:关注省气象局发布的寒潮预警,提前1-2天加固防风障、覆盖物,避免突发低温造成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