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吉林农村报》传承的文化星火

崔向阳

2008年盛夏,梨树县蔡家镇的蝉鸣格外聒噪。我蹲在文化站斑驳的台阶上,攥着刚被退回的民俗活动策划方案,额头渗出汗珠,洇开一团团焦虑。彼时我刚刚出任蔡家镇文化站站长,满心想着要为这片黑土地注入文化活力,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处处碰壁。直到《吉林农村报》记者的莅临,如同一束光照开了混沌的迷雾。

笔尖叩开文化之门

“崔站长,听说你们镇‘二月二’秧歌会办得热闹,能不能写篇稿子?”我愣了愣,想起正月里镇上老艺人踩着高跷、挥着彩绸的热闹场景,有了底气。当晚,我踩着月光走访了三名秧歌队老把式,听他们讲起祖辈传下的“地秧歌”绝活,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

一周后,《吉林农村报》头版刊登了《蔡家镇:秧歌扭出精气神》。报道配发的照片里,78岁的王大爷戴着虎头帽,踩着三寸木跷翻飞如燕,引得读者纷纷打听这个“东北秧歌活化石”的所在。更令我惊喜的是,报社记者随后带着摄影团队专程赶来,用镜头记录蔡家镇秧歌队排练的珍贵画面。这些影像资料后来成了我们申报省级非遗的重要素材。

泥土里长出文化根脉

2012年深秋,我在整理镇志时发现,蔡家镇曾是清代“闯关东”的重要驿站,但这段历史却鲜有人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写了篇《驿道遗风今犹在》投给报社。没想到编辑不仅全文刊发,还建议我策划“重走闯关东古道”活动。在报社牵线下,我们联合周边乡镇举办首届“驿路文化节”,邀请民俗专家还原古驿站场景,组织村民重演当年商队交易的情景剧。

活动当天,十里八乡的乡亲涌来,70岁的赵奶奶摸着复原的榆木柜台老泪纵横:“这跟我爷爷讲的一模一样!”这场活动不仅让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更意外带火了乡村旅游。当年冬天,就有旅行社联系我们开发“驿路文化游”线路。看着老宅院改造成的民俗客栈挂起红灯笼,我真正体会到文化振兴的力量。

农耕记忆铸魂乡土

2018年春天,我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农户把祖辈传下的农具当柴烧,老木犁、纺车、油灯散落在废品站。心疼之余,我萌生了建农耕博物馆的念头。在《吉林农村报》连续三期推出《消失的农具》系列报道后,社会反响超出预期:省农科院捐赠了百年前的种子标本,老木匠送来珍藏的雕花窗棂,甚至有海外游子寄回祖辈闯关东时用的扁担。

建馆过程中,报社不仅协调文化部门给予资金支持,还派记者蹲点记录建设故事。2019年开馆当日,《吉林农村报》头版刊发《蔡家镇:唤醒沉睡的农耕记忆》,配发的航拍图里,青砖灰瓦的博物馆与金黄的稻田相映成趣。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孩子们在纺车前体验“唧唧复唧唧”的劳作,老人们对着展柜里的烟袋锅追忆往昔,文化的种子在代际间悄然传递。

文化星火照亮未来

如今,我的办公桌上总摆着最新一期的《吉林农村报》。翻开报纸,熟悉的油墨香里,既有邻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也有全省文化惠民工程的进展。去年,我们依托报社搭建的平台,与五个乡镇联合举办“黑土地文化节”,扭秧歌、唱大戏、办农耕展,活动持续整整一个月。闭幕式上,看着漫天绽放的烟花映红乡亲的笑脸,我突然明白:文化振兴不是独奏,而是需要千万双手共同谱写的交响。

暮色中的蔡家镇,文化广场上又响起了欢快的唢呐声。我知道,这旋律里不仅有祖辈传下的基因,更有《吉林农村报》这些年来给予的滋养。从最初的一篇稿件,到如今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们与这张报纸的故事,早已化作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