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睿 东北师大附中
岁月之羽拂过流水,又问星海讨取了无尽浩瀚。光影摇曳,几度春秋,我同阅读并肩而行。
阅读无疑是一条蜿蜒而深邃的河流,引领我穿越知识的丛林,领略世界的广阔,润物无声,心灵上智慧与情感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智者为我点拨,贤者与我畅谈,书页翻转间明理何止。
孩提时代,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掠影。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确,我也躲不开苏霍姆林斯基口中的规律,小小的我喜欢在书囊里四处翻找宝藏,其中我尤爱唐诗,最喜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在幼儿园的图书角捧着《唐诗三百首》一字一指地念,李唐盛世,诗仙傲骨跃然纸上。我的眼前早已披纱万象,银辉天地。当时的我还未体会过思乡之情,却也随诗为之动容。我很快把这首诗背了下来,忍不住琢磨一首又一首,不久就成为幼儿园里背诗最多的小朋友,遇见不认识的字就赶紧爬起来,小跑着去问老师。大了些,就学查字典,歪歪扭扭地一笔一划标上拼音。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起其他小朋友,我也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幼儿园老师夸我会背的诗多。我喜不自胜,像是风光无两的小英雄。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每一本色彩斑斓的书都足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少年时代,阅读对我来说是一抹心底里的光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中考即将到来,我紧张地复习,幼时在阅读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成为了养料,长风破浪的勇气让我重拾信心,直挂云帆尚可期。面对所有的知识我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学习,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走进了考场。奋笔疾书的时候,我仿佛体悟了太白的真谛,妙笔生花,一气呵成。走出考场,一路暖阳相伴,我洒脱地大笑一声,竟也飘飘然,宛若诗仙亲临。如果说理论知识是大获全胜的基础,阅读于我而言,就是解惑宽心的良师益友。
阅读像一朵花,向下扎根,向上开花,李白的帆指引我越行越远,谪仙人的启迪为我破除万难。经过九年的刻苦学习,骤增的压力使我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挫折,李白却每次都能予我鼓舞,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少年最喜无畏,无畏背后是数不清的挫折,是这些诗歌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前行的勇气。
青春时代,阅读对我来说是一道多元的虹影。
我开始漫游在更广阔的书海,韵味绵长的古诗词、真情满满的经典散文、扣人心弦的经典小说,每一种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流连。我学会了共情,尝试着理解不同人的情感与选择。《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让我从专业的学术角度,更加深刻地体悟真情与义理;“史一样的作品,铁一样的生命。”《我与地坛》的魅力不仅在于坚韧的品质,更体现了生与死的哲思;《巴黎圣母院》中平凡人物的美丽高洁,给我最多感动。一场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开始反思,叩问自己的本心,在大千世界中寻求真我,不泯灭一生的追求。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庸俗总与读书相斥,看遍楼台歌舞,我愿清灯一盏,细品年华。
书囊无底,贵在躬耕。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言:“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博采、成才是我一生不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