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波
每当冬季来临,走在家乡的大街上,不时听到“糖葫芦,糖葫芦,又甜又脆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
有的推着自行车,车把上面绑了一个粗草把,上面插着一串串又圆又红的糖葫芦。红红的山楂上面还沾着芝麻粒,还有一层薄薄的糖片。外面还裹着一层玻璃纸,晶莹剔透,格外诱人。还有的推着三轮车,车上装了玻璃棚,里面的不锈钢盘或搪瓷盘里,整齐地摆放着糖葫芦,鲜艳、整洁、干净。另外,还有的是用海棠果、草莓、葡萄、苹果块、红枣、黑枣等各种水果穿制成的,五颜六色。边卖还边播放着歌曲,“糖葫芦好看它竹签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穿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鲜艳的色彩,悠扬的歌声,令人愉悦。小孩子见了,就拽着妈妈的衣角不肯走,直到选了一串自己喜欢的糖葫芦,才高兴地离开。
我小时候,卖糖葫芦的都是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把沿街叫卖。
糖葫芦起源于宋代。相传南宋光宗皇帝时,他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想吃饭,御医用了许多名贵的药品,也不见效。后来,一个江湖郎中给黄贵妃诊脉后,开了药方,把山楂和冰糖煎熬,每顿饭前吃七八颗,此方医好了黄贵妃的病。后来这个方法传到民间,人们又把山楂用竹签穿起来,就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芦。
糖葫芦是东北的传统小吃,也叫冰糖葫芦,是把山楂、海棠等水果,用竹签穿成串后蘸上糖浆,冷冻后变硬变脆,吃起来甜酸脆酥,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楂富含维生素C、果胶和多种有机酸,具有助消化、开胃、养颜、散瘀血、降血脂等功效。糖葫芦虽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食用,糖尿病患者和胃病患者要慎食。
制作糖葫芦,首先是穿果。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净,去掉顶和果蒂。将山楂横向切开,挖去果核,然后把两瓣果扣上。用竹签串起来,每串穿五至七个。
第二道工序是熬糖。糖和水按照2:1的比例,倒入锅中,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其间可以搅拌。当糖浆沸腾,并且冒出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黄色的啤酒,可用筷子蘸一下糖浆,能微微地拉出丝来,就表明糖已经熬好了。能明显地拉出丝来就表示糖熬“过”了,失去了原本的甜味,有点发苦了。
第三道工序是蘸糖,糖熬好了,撒里一把熟芝麻粒,将穿好的山楂贴着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地转动,裹上薄薄的一层糖就可以了。蘸糖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那就意味着失败。蘸上薄而均匀的一层才算成功。
第四步是冷却,将蘸好的山楂串放到在清水里浸泡过一段时间的木板上,大约两三分钟就可以冷却定型,用玻璃板或大理石,在上面少洒点水,也是不错的选择。色泽鲜艳、口感好,天然的营养食品就制作出来了,这就是冰糖葫芦。
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冬天,极少能吃到糖葫芦。我记得是八岁时,母亲赶年集买回了一些山楂和白糖,我就缠着母亲给我们做糖葫芦。母亲以前只是听说过做糖葫芦的基本方法,但一次也没做过。母亲笑着说:“咱们就试试吧。”于是,母亲就把山楂洗干净,放到盆里端到炕桌上,用小刀把山楂拦腰切开,抠出果核,再将山楂合上。
我到外面从秋天割的柴禾里,找了一些扫条,用镰刀削去皮,把一头削尖,每根穿上五六个山楂。穿好了山楂串,母亲就把白糖倒在一个铝盆里,加点水,那时也不知道比例。当时家里只有大锅,没有炉子,也没有马勺,母亲在灶坑门前用砖搭起个临时炉灶,架起木头,开始烧火,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盆里的糖烧开了。由于糖少,母亲就把穿好的山楂斜放在另一个盆里摆开,用铁勺舀起糖浆,浇到糖葫芦上,然后拿到外面,放到一块玻璃上冷冻。过了一会,母亲把糖葫芦拿回屋,我和姐姐急忙抓起一串就吃了起来,口感脆甜。第一次吃到自家制作的糖葫芦,感觉特别甜,我一口气吃了三串,母亲不让我再吃,说吃多了会伤胃,我这才停下。这件难忘的往事,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还有一次,我家晚上煮苞米馇粥,里面放了芸豆。吃饭时,我就把碗里的芸豆挑出来,放到小碟里。母亲问我:“你咋不吃豆呀?”我笑着说︰“留着一会吃。”吃完饭,我揪了两根扫炕笤帚糜,把芸豆穿起来,放到小碗里,拿到外面去冻,过了一会,我把碗端回屋,高兴地说:“糖葫芦,糖葫芦!”母亲见了,苦涩地笑了。
糖葫芦穿的是甜果,可是串起来的记忆却是难忘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珍惜吧,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