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首页
第06版:黑土地

老油坊

□ 朱乃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豆油凭证供应,每人每月也就半斤左右,满足不了生活的需求。有的村就建起简陋的油坊,依靠人力和简单的设备,生产豆油或麻籽油。工具笨重,方法简单。

那时我家在榆树县黑林乡居住,黑林大队就建了个油坊。油坊建在小镇东边街道的南侧,三间青瓦房,东边一间供工人休息吃饭,西边两间是油坊。

油坊的南侧是一溜窄炕,上面铺着铁板。榨油之前要用牛马拉的石碾将黄豆压扁,俗称豆坯子,然后将豆坯子堆放到铁板上,烧火预热。在房间的东侧,搭建了一个大锅台,锅里加水,上置铁帘。铁帘上安放一个无底的大木桶,将豆坯子装入桶中蒸熟。桶上不断冒出缕缕的热气。西墙边安有四组榨油机,每个榨油机两边各有一根粗大的铁柱,高约两米左右,铁柱上面有横梁连接,横梁中间有螺旋孔,粗大的螺旋柱可以上下旋转,下面与厚圆铁盖连接。螺旋上面的粗铁柱上有四个方孔,底下装有厚的圆铁板。

榨油时在铁板上先铺上乌拉草,然后将蒸好的豆坯子用撮子装入铁箍,铁箍是用厚铁制作的,形状像自行车圈,但比普通车圈要小,横截面要宽。

由于屋里的温度高,工人只穿短裤,光着脚穿拖鞋。装上一箍豆坯子后,工人就上去用脚踩,踩实后再铺上一层乌拉草,然后再装一箍豆坯子。装到了高处,人不能上去踩,就用绞杠旋下铁盖,将豆坯压紧后再升高,用铁箍继续装豆坯,一组油榨能装十几个铁箍。铁箍到顶后,工人把绞杠伸进螺旋柱上面的方孔里往下拧,经过压榨的豆坯子就被挤压出油了,从铁箍的缝隙里淌出来,流到下面的铁槽里。

油坊里共有四组榨油机,每组之间下面都用铁槽连接,豆油缓缓地流淌到北端安放在地下的缸里。刚榨出的豆油呈黄色,半透明状,散发着油脂的芳香。

工人轮流扳动铁绞杠,越到后来,越要用力,也就越累,经过压榨的豆坯聚成饼,油已淌尽,便松开螺旋,取下豆饼,一块块地垛起来,再重新用铁箍装上豆坯子开始下一轮的榨油。

油坊屋里的温度非常高,雾气弥漫。工人不停地忙碌,汗流浃背,身上有汗也有油,在灯光下闪着亮光。工人实行两班倒,夜班的工人要干通宵,非常辛苦。

这种榨油方法是靠压力将油脂直接从大豆中分离出来,成分不受破坏。大豆油富有营养,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压榨后的豆饼也叫豆粕,是牲畜的上佳饲料。将豆饼切成片,泡碎后用来拌草料,牲畜特别爱吃,上膘,皮毛光滑。

如今榨油设备越来越先进,省时省力,出油率高,这种笨重原始的榨油方法不再用了,老油坊也就消失了,但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