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3年11月04日
首页
第05版:专家热线

人工栽培羊肚菌关键技术

□ 食用菌专家 刘晓龙

全国羊肚菌人工栽培面积达17万亩,但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平均产量达到150千克(鲜)/亩的不到40%,也就是说,有超过60%的羊肚菌栽培户对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比如菌种退化、栽培场地重茬、栽培过早或过晚导致菌种老化或退化、营养袋质量差及放袋时间不当、出菇关键技术掌握不到位、出菇期气候不适宜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导致羊肚菌低产。

播种覆土

用小刀将羊肚菌菌种塑料袋划破并剥去塑料袋,将菌种掰成0.5-1厘米大小的碎块并放入消毒容器内,也可使用菌种粉碎机将菌种粉碎成颗粒状。播种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20-25%。播种方法有条播(沟播)和撒播两种:条播是将菌种按150-175千克/亩的用种量均匀撒在开好的沟内,然后平整畦面,覆土5厘米;撒播是将菌种均匀地撒在畦面上,用小型旋耕机在畦面上旋土深10厘米,使菌种与土壤混合均匀。

播后管理

羊肚菌播种后温度控制在12-18℃,光照强度控制在400-1000勒克斯,发菌期不通风。播种5-7天,白色菌丝和菌霜大量出现开始扣营养袋,按每亩1600-1800袋用量扣营养袋。营养袋一侧用刀划两排口,再将营养袋划口面朝下扣在长有白色菌霜的畦床上。营养袋间距20-30厘米,行距30-40厘米,密度4-5个/平方米,呈梅花状摆放。

越冬管理

大棚栽培羊肚菌在上冻前,羊肚菌菌丝将营养袋内的养分运输到土壤中。上冻前除长时间喷雾或滴灌给土壤补充越冬水外,还要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地膜两边稀疏压土块。然后关闭大棚通风口,盖好稻草帘封棚,防止冬季土壤水分散失过多。

催菇管理

春季地面温度稳定在7℃以上开始催菇,即向畦床浇催菇水,促进羊肚菌尽早出菇。经过45天发菌菌丝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并在上冻前将营养袋中的养分通过菌丝输送到土壤贮存在菌丝和菌核内,入冬的低温刺激生长更多的菌核,菌核越多,羊肚菌产量越高。羊肚菌不经催菇也能出菇,但出菇晚、出菇少,出菇不整齐,产量低。

(下)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