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金磊 记者 侯春强 报道 近年来,伊通县不断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不断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上深入探索实践,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创肉牛健康养殖伊通模式。
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模式。改变了过去养殖户单打独斗,技术落后的传统养殖模式,积极应用菌酶协同发酵等新技术,通过划定养殖社区、在社区内设立科技自助站及科技互助站的方式进行推广,解决疫病防控难、养殖户收益低、秸秆利用率低、散养粪污难以集中处理的难题。
建立一区一站。一区是划定养殖社区,打破村屯行政边界观念,以不低于500头牛为宜,创新设立养殖社区。一站是在社区内设立科技站。建立一区一站让国家“863”重点成果菌酶协同发酵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科技站内配套生产设备,采用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实现秸秆就近就地转化为优质饲料,满足全社区养殖户需求。科技站设立在养殖大户或村集体,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收取养殖户部分手续费,实现养殖户与科技站共赢。通过养殖社区与相关企业、协会建立常态联系与业务往来,通过“牵线搭桥”,让农户的肉牛按时出栏。
强化三个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坚持把菌酶协同饲料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与推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在政策保障方面,通过乡村振兴资金、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县级配套资金,专项用于菌酶协同发酵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对协同发酵技术应用项目,采取领办、代办制度,简化流程。在技术保障方面,与中农吉牧集团合作,成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对每个科技站提供建站指导、菌剂发放、技术支持等服务。
解决四个难题。解决在养殖过程药物使用把控难题,通过对饲料品质的优化、使消化道功能不断改善、个体免疫力不断提升,一些圈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不借助药物治疗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生物营养科学饲喂的方式解决,极大程度降低药物使用量;解决秸秆转化利用水平不高难题。通过菌酶协同发酵技术,降低秸秆制作要求,全天候生产加工,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解决粪污处理难题,通过伊通模式省时省工,只需在清粪过程中掺混使用即可,经过堆沤发酵,变为肥料;解决养殖户收益低的难题,通过伊通模式,每头牛出栏可增收570元。促进养殖户节本增效,对肉牛扩群增量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