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首页
第07版:黑土地

清明时节话荞面

□ 苏亚兰

说起荞麦,人们对它并不陌生。说它普通,是因为在我国众多杂粮作物中,它具有耐饥抗寒,生产期短,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过去东北的平常百姓家里最为常见的,就是手擀荞面条和荞面酸菜馅水饺。荞面条自不必说,若提起荞面酸菜馅水饺,定会勾起我的馋虫。

过去,每到清明节这天,男人去乡间野外祭扫祖坟陵墓,家庭主妇沿袭不做针线活的习俗,纷纷放下手中的其它活计,取自家腌制的酸菜,剁馅、切肉、和面,完成一系列的程序后,坐在炕沿边上,专心致志地包起了酸菜馅荞麦面水煮或蒸饺。

正当暖风习习,炊烟缭绕的傍晚,一个个黑不出溜、胖胖墩墩的荞面水饺或蒸饺,带着元宝和月牙般的想像,带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热气腾腾地闪亮登场了。人们一边咀嚼着香喷喷的荞面饺子,一边谈论着关于荞麦的话题。

荞麦本属抗贫瘠、不耐寒的短周期植物。古往今来,人们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是源于民间那个家喻户晓的《荞麦与寒露》的凄美传说,而是因为荞麦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让人们填饱了肚子。那时,每个生产队或多或少都要种点荞麦,故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的民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夏末秋初,节气到了白露,乡野间所有的植物花残叶败之时,正是荞麦花盛开之际。漫步在秋天的原野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荞麦开着雪白雪白的花,当你走近麦田时,就会闻到荞麦花扑鼻的芳香。秋天的大地上,显露生机的非荞麦莫属。

在那个吃粮靠返销、瓜菜代粮的年月里,荞麦面作为一种粗纤维食品,远不如白面质地柔软,但白面得用粮票换取,否则是吃不到的。荞面则不然,只要把种子洒在任何一个地块,都能结出果实来。黑黑的荞麦面虽然吃起来略显粗涩,但庄户人家却能够保证自给自足,也就无可挑剔了。小时候逢年过节吃饺子时,我们总是在少量的“白小姐领着一大帮黑小子”中间挑来挑去,一盘饺子,一大群孩子,挑来挑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荞面饺子。因此常听到大人的数落:“不爱吃吃啥?不吃你就饿肚子。”就这样一日三餐,荞面条、荞面饺子、荞面花卷、荞面饼,上顿下顿除了荞面还是荞面。荞面虽扛饿,吃多了却不容易消化。荞面属阴,阴则冷。冷天即可热食,爽口开胃。热天亦可冷食,筋道消暑。所以每到清明节祭祀先辈的日子,最常吃的就是荞面饺子,或许这早已经成为东北人特定的祭祀习俗了。

多少年寒来暑往,多少代世事沧桑,过去吃荞面是为了解决温饱,填饱肚子。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注重调整膳食结构,讲究营养搭配,把荞面视为上乘食品,使之地位一跃而升,凌驾于白面之上。现在讲究科学种田,精耕细作,很少有闲置地块来种植荞麦了,因此,现在很难再吃到过去那种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纯天然、纯绿色的荞麦面了。尽管杂粮市场上荞麦面常见,而且身价倍增,但无论色泽和口感,吃在嘴里仔细品味,总觉得不似以往的那种原味。

尽管如此,我仍怀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为人们的温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荞麦面,难忘的是悠悠岁月中那份浓浓的黑土情。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