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0日
首页
第05版:专家热线

玉米大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 植保专家 苏前富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在春播区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于叶部,有时候可以侵染叶鞘和苞叶,叶片上表现症状为梭形大斑,因品种抗性水平有差异,导致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叶部病斑大小、病斑颜色等均有差异。

大斑病菌为大斑凸脐蠕孢,分生孢子长梭形,萌发产生芽管,接触到硬物时顶端形成附着胞。病原菌以菌丝在植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气候适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形成最初的侵染源。大斑病为气传病害,孢子依靠空气流动扩散。孢子存活能力多数1年,少数能存活3年,如果将带菌秸秆埋入5厘米以下深处,则第二年侵染力急剧降低。

大斑病的发生与寄主、气候和病原菌积累量有关,研究表明连续种植感病品种,则总体大斑病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近十几年来,东北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普遍且有几年较为严重,主要是种植了先玉335等感病品种,使得病原菌逐年积累,再者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东北地区出现长期连续降雨气候现象,为大斑病暴发流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大斑病是东北玉米产区主要玉米病害,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品种抗性,种植抗病品种,每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表现优秀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抗性都较好,有些抗性较差也会特别标注需要注意防治的病害和推广区域;监测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吉林省主推技术中有“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术”该技术表述注意施药时期在大喇叭口期,高效药剂包括丁香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嘧菌酯等复配制剂;深翻还田,合理轮作,通过将秸秆深翻还田,降低病原菌侵染几率。还可以和大豆、花生等作物进行轮作,减轻病害发生。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