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4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昔日不毛地 今日米粮川

□ 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盛夏时节,万顷田畴,禾苗茁壮,丰收在望。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两年来,大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西部地区盐碱地改造”部署要求,对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把资源性农田加以科技改良,变为农田资源。

昔日“不毛之地”正逐步成为我省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

土壤综合治理 荒地变良田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大安市盐碱地分布在全市18个乡镇,一度“卡住”当地农业发展脉搏。

夏日午后,记者走进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看到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秧苗挺立,绿浪翻滚。

为提升盐碱地治理质量和效率,今年初,省自然资源厅把互助村选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把盐碱地变成了“擂台”,总投资1.3亿元,引进11家盐碱地改良技术单位进行试验种植,系统总结盐碱地改良先进技术和成果。

“每家单位承担一块地,自己改良、种植,通过‘比武’一较高下,最后根据土壤理化性状指标提升、产能、成本和技术原理等综合因素评估技术推广花落谁家。优胜单位将继续改造这片土地,直至变成熟田后交付村集体。”大安市自然资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项目建设规模达0.52万亩,新增耕地0.42万亩,为我省“千亿斤粮”生产工程贡献了力量。

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安示范区,研究员们正在对24亩稻田进行水土取样。他们告诉记者:“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年变良田,两年创高产。立足于盐碱地复育及保护性开发,2021年,大安市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单位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红岗子乡万发村建立了盐碱地水田高效治理示范区,用物理、生物等方式改良盐碱地。

通过探索实践,他们创建了针对轻中重度盐碱化地采用的酸性磷石膏等低本高效土壤调理剂,配合东稻系列耐盐碱水稻品种和其他吉林西部主导品种,以高效栽培技术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模式。

“从水稻亩产65.4公斤,接近绝收,到改土当年实现亩产417公斤,采用磷石膏改碱造良田方式,带动50余万亩水田增产增收。”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梁正伟说。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挖掘养殖业在排盐降碱、培肥地力等方面的潜力,创新和示范“以养改地,先养后种,种养结合”的盐碱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术,实现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双提升。

“目前,大安市具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的未利用地面积达53.55万亩,如全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可新增耕地面积37.5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4.5亿斤。”王长志自信满满地说。

科技赋能助力 “望天田”变“高产田”

科技的力量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成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

伴随着阵阵轰鸣,两架无人机按照遥控路线精准喷施叶面肥,卷起层层稻浪。在大安市海坨乡中科佰澳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集中连片的水稻长势良好。田间一个个高倍变焦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监测,并将苗情、墒情、温度等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两年来,大安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绿色转型。

“以前这里都是荒甸子,基本寸草不生。”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说,通过采取交换排碱、增碳培肥、淡化表层的水稻生产一体化技术,改良土壤种植层,做到当年改、当年种、当年稳产丰产,每公顷能产粮1.2万斤以上,达到中高产田水平。

在田间道路、上水渠和泄水渠的设计上,公司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研发了专用水龙带,采取单排单灌设计方式,方便田间管理、运输和现代农业机械作业,保证上水和排水畅通,减少了用水量和人工投入。

在指挥中心智能科技管理平台电子大屏幕上,土壤温度、水温、地块病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实时查看水田动态,数据同步上传到手机。

“我们自主研发了适合盐碱地监测和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原本7500亩地需要40人看水阀放水,现在只需1个人在平台操作。”孟宪东说,水稻从种到收,实现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等全流程智能化,坐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能种地。

针对不同田间管理需求,公司研发了“精农云”“蓝鲸云”两套智能系统,一个监测苗情,一个监测水情,用数据代替经验,以设备代替人力,实施精准精细管理,为农业真正插上科技翅膀。

“监测设备就像医生给稻田做体检,把各项数据量化,系统回传数据若与设定标准值比对出现异常,会自动报警并对设备进行远程参数配置。”吉林省佰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葛艳俊说,通过大数据分析,春天选择适宜温度播种,夏天观测病虫害情况进行田间管理,秋天根据籽粒饱满程度实时收割。今年,全省首个5G农业科技示范区在此落地,就5G物联网智慧农业建立试点先行先试,实现农业生产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等,建立全链条信息化服务。

“温度、湿度、阳光、降雨量、气压、风速等,基于5G网络的监测系统,田间每个角落都能清晰看到,就像是气象哨,谁能想到有一天种地还能这么轻松!”葛艳俊感叹,现在种粮真是挑上了“金扁担”。

今年,大安市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新增耕地1735公顷。一个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大粮仓,正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现实。

记者手记: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治理盐碱地,对于增加国家后备耕地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东北地区盐碱地升级转型和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8800万亩,创历史新高,新增耕地就主要来自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西部盐碱地区。

综合治理改良盐碱地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我省白城地区这片盐碱地上,土壤PH值8-11,部分地方达到12以上,含盐量4‰-8‰,碱化度在32%-40%之间,质地黏重,土壤条件极其恶劣,是典型的“不毛之地”。春天风起,白烟飘浮;夏天雨季,粘脚粘鞋;冬天远望,白雪斑驳。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安市从盐碱地修复改良到水稻智能管理,产业流程正在逐步完善。

今后,大安市将持续深耕盐碱地治理技术和路径,坚持把水稻作为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农产业重点打造,让昔日盐碱地成为稻谷飘香的良田,种上致富“小康稻”。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