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白
腊月、春节,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读书季。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围炉读书,或拥被夜读,是极好的享受,会觉得格外温暖。我们的古人,一直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三国时有个学者叫董遇,他谈到读书,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相对于生计,读书自然是闲事,闲事用“零余”时间来打发,再合适不过。看看古人的读书轶事,再想想自己“三余”读书的情况,的确是“余”味无穷!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好了,不再为吃穿忧愁。吃饱穿暖,固然可以对抗冬天的寒冷。但人终究是人,仅有温饱是不够的,冬天的阴霾,需要心灵的阳光去驱散。“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这个名句,之所以让人振奋,缘于期待和信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未必能实现,但积极的人生态度,会成为温暖的源泉。
我本人,在腊月寒天最乐意干的事,便是读书。冬阳融融的好天气,我会坐到楼顶上,边晒太阳边看书。冬阳像一顶陈旧的草帽,虽然热力有限,然而温暖亲切,仿佛我也是个晒墙根的老汉,让我想起村庄、故乡、父辈,以及更久远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总是和书里的文字有着微妙的契合,使我意识到,无论时光怎样流逝,世态如何炎凉,物欲怎样横流,给予我们慰藉和温暖的,总是那些日常的东西,比如阳光、雨水,动物、植物,亲情、爱。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泡一杯茶,围炉读书。斗室虽小,却日月乾坤,地老天荒,畅游其中,何其自在!连马不停蹄、一向刻薄的时间,也知趣地悄悄躲在一边。如果是雪花飘飘的夜晚,靠在床上拥被读书,则是很美的享受,万籁俱寂,一点荧光,古人“夜航船”的比喻,实在是精妙!至于户外北风呼啸,摇门扑窗,则更显出了家的温暖和安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的标题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困顿的旅人,终于找到一处可以借宿的地方,那惊喜和温暖是多么强烈!这温暖的所在,也可能是一本书,是你漂泊的心灵,一番跋涉之后停靠的港湾。
天寒读书暖。这暖,并非物理温度,而是一种对比的感受。腊月寒天,北风呼号,户外活动相对少一些。下班回家后不愿出门,那就早点卧床,读本闲书,在文字里游走。文字的温度,是需要读者去点燃的,好的文字遇到好的读者,自会沸腾,或会心一笑。这是一个人的围炉夜话,以文字烹茶煮酒,暖了寒冬,醉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