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诺 常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就此提出了清晰的奋斗路径。既从理论层面揭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又从实践层面指明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应致力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对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要求,善用系统思维,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文精神体系协同化一体化中进行运筹和谋划。随着文化生态系统性布局与整体性优化,拓展文化发展维度和内涵,在强调对物态层面的“经济增长”和“硬实力”追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思想力”与“软实力”提升,进而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新型文化生态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理论创新、实践创造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以优质高效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夯实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大项目。有关地方应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搞好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和培育。加快提升现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规模和效益,通过资源整合、扶持龙头、拉长产业链,加速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的聚集,建设主业突出、规模生产、品牌效益显著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规模较大、载体功能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及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辐射面,提高地域文化实力和影响力。以我省为例,立足吉林,面向东北三省,辐射东北亚,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积极塑造人文之美,彰显地域文化持久魅力,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宣传,讲好吉林故事,传播吉林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