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首页
第05版:脱贫攻坚

通榆:拔穷根 奔小康

□ 赵玉花 本报记者 徐文君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全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5年末,全县有贫困村90个,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746户54598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脱贫压力最大的县份。

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通榆县立足县情,用一双勤劳灵巧的双手,破译出解贫“密码”。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之路。

4月11日,通榆脱贫“摘帽”的消息传来,许多通榆人热泪盈眶。

经过四年多艰苦卓绝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底, 全县35项退出指标全部达标,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1.8%下降到0.075%,全县仅剩92户188人暂未脱贫,为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样的数字让人欣喜,背后的付出令人钦佩。

“挪”穷窝 住新房

瀚海春意浓。4月初,记者在几年后再次来到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走进改造后的村屯,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笔直的道路伸向远方,一幅美丽新农村的景象呈现眼前。

住房安全,事关群众饥寒冷暖,关乎脱贫攻坚成败。2016年以来,通榆县牢牢抓住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机遇,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2554户,占全省总量的13.3%,仅2019年就完成改造7223户,实现了应改尽改。

2019年5月,通榆县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瞄准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贫困户,全面调查走访,登记造册,将住房困难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范围,不漏一户。

国家给盖新房了,这是宫彪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盖了新房,老妈再也不遭罪了,40多岁的男人乐得几宿睡不着觉。

2019年7月中旬,宫彪将老妈从老房子里抱了出来,暂时搬进旁边的厢房里。危房改造施工队走进他家,半个月后,一栋崭新的砖瓦房替代了老旧土房。

“妈,咱们搬进新房子里喽。”10月4日,宫彪将瘫痪在床的老妈小心翼翼地用被包裹起来,迎着金色的阳光,大踏步走进了崭新的房子里。

通榆县还对2595户历年除险加固房屋进行了多轮排查,问题逐户整改销号,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在2019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议上,通榆作为仅有的两个先进县之一,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工作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和住建厅的一致认同。

水清了 心甜了

在全县最偏远的向海蒙古族乡红旗村幸福屯,由于位置偏远,水资源匮乏,井水含氟量超标,幸福屯57户群众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喝上一口纯净的自来水。

2019年5月,村里传来了消息,要打水源井,以后家家都能喝上自来水了,村民代红半信半疑,几乎天天到施工现场转转。

“就寻思我们这儿这么偏僻,人也少,哪能喝上自来水呢,没想到这么快呀,5月初打井车开进来的,打水源井、管网入户、盖井房,安装净水设备只用了1个月全部完工。”代红竖起了大拇指。

6月10日,通闸接电,井水顺着新修的管道流到了家家户户。当第一股清凉的井水从水管中哗哗流出来的时候,代红迫不及待地接了一大瓢,大口喝下,从这一刻起,代红才真正感受到,今后的日子就像这水一样甜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攻坚战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

长期以来,通榆县农村饮用水中铁、猛、氟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是致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5月,县委、县政府把饮水安全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命线”工程,推出了“建、改、防、清、治、管”六项综合性举措,开展了为期60天的农村饮水安全“大会战”,一举实现了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 “双百”的目标。2019年8月,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视频会上,通榆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国家水利部在暗访时,对通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运维管护的机制体制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袋”鼓了 民富了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减少返贫的治本之策。通榆紧紧围绕资源禀赋谋划实施项目,重点在庭院经济、合作经营、光伏扶贫3个项目上叠加覆盖。2019年,扶贫产业总产值达到 6300万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2378元。

作为白城地区发展庭院经济的先导县,通榆 “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利用庭院种植辣椒、花生、蔬菜等高产经济作物,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元。同时,请省农科院专家上门服务指导,联系企业订单收购,全县4.65万亩庭院作物,帮助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目前,庭院经济逐渐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一个永久性、可持续的产业项目。

通榆县苏公坨乡天利泰村李洪有夫妇告诉记者:“别看这900多平方米的庭院不起眼,今年种上蒲公英,再加上补助,足足可以出5000多元呢!”

挖掘资源优势、利用产业优势,通榆县引进和培育了吉运牛、牧原猪、天意辣椒、天成蔬菜等产业项目,采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借助电商优势,持续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创业就业,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电商化转型升级。

抓住日照优势,全县共建设3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积获得收益资金5617.3万元,可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年。

“气”足了 路宽了

物质扶贫可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能长远受益。为从思想上拔除穷根,通榆县将善、孝、富、美“四道”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涌现出乡村级模范家庭2000多个,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31个易地扶贫搬迁村、21个安置小区创建了“爱心超市”,鼓励群众用勤劳、善行和美德“赚”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被省委认定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成效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

“爱心超市”运行一年多时间,其所产生的效应和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使社会救助与群众需求对接更加精准,更重要的是群众主动脱贫意识增强了,有了那股积极奔向幸福生活的劲头。

“爱心超市”每周三开放,村民在爱心超市换取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时,可把需求写到“爱心回音墙”上,注明联系方式,企业和爱心人土及“爱心超市”根据留言可及时、准确地采购爱心物品实现需求的精准对接。

随着“爱心超市”积分兑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各类活动的深入融合,村民发生着从过去为了积分做公益到现在给不给都愿意干的巨大转变,让“爱心超市”兑换的不仅仅是物质商品,还兑换出了文明公益新风尚。同时也收获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边昭镇五井子村张大娘笑着说:“现在自己主动赚积分,能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还能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可高兴了。”

经过四年探索实践,通榆县已形成政策、产业、光伏等多项产业叠加的“13+”帮扶模式,一张张扶贫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截至目前,全县脱贫户年人均稳定收入3740元以上;农村低保对象17644户24625人,其中包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21人,做到了应保尽保。45461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

四月的通榆,春寒依然料峭,但鲜花已然开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