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高凤云:“大姐农庄”鲜食玉米的破局之道
日期:2025年10月23日 来源:

8月下旬,在辉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辉庆农业”)的生产园区内,创始人高凤云的身影穿梭在车间与办公室之间:刚在加工线旁叮嘱工人“带叶玉米的叶子要修得齐整,别了玉米穗”,转身又抱着一摞订单表赶回办公室,对接电商平台的紧急发货需求,手机里还不断弹出农户发来的“自家玉米已达采摘标准”的消息。

时间回溯至“7・16 吉林粮食品牌日暨营销推广系列活动”。在当日的颁奖典礼上,作为吉林鲜食玉米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品牌,辉庆农业旗下的“大姐农庄”产品品牌,凭借二十年深耕农业的积淀、突破性的产品创新与稳定的市场口碑,成功斩获“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称号。

从“转型试错”到“深耕赛道”

高凤云的鲜食玉米之路,始于一场“被迫的转型”。2010年,高凤云创办辉庆农业,最初以玉米烘干、粮食贸易为主业。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资金占用压力增大,企业陷入了持续亏损的困境。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时的高凤云计划转型加工鸭蛋,去考察设备时,发现身边不少同行都在涉足鲜食玉米加工。“辉南地处寒地黑土带,昼夜温差大,玉米的糯性和甜度本就比南方的好,而且家家户户都种玉米,原料根本不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高凤云于2019年迈出了转型第一步。

高凤云带着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引入药厂的121度高温灭菌工艺 ——通过真空包装与高温杀菌,让玉米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2个月,还完整锁住了玉米的原生鲜嫩。

如今,大姐农庄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不到百亩扩展到1000亩,年加工量稳定在900万穗,产品涵盖吉农糯111、绿糯619、荔枝雪糯等多个优质品种。

从“跟风生产”到“差异突围”

今年采摘季,走进大姐农庄的加工车间,最显眼的莫过于工人手中“带叶加工”的玉米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光秆”玉米,这里的玉米都带着一层翠绿的包叶,工人正仔细修剪着叶子的边缘。“别小看这层叶子,它能最大程度保留玉米刚采摘下来的清香,就像咱小时候在大锅里煮玉米时,特意用玉米叶裹着煮一样,吃着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高凤云解释道。尽管带叶加工需要额外投入人工成本,每根玉米的加工时间也增加了2分钟,但这款带叶玉米一经推出,就凭借“原汁原味”的口感赢得了稳定客群。

更具突破性的创新,是今年即将上市的“荔枝雪糯玉米”。在大姐农庄的试验田里,150 亩白色糯玉米正等待最后的成熟——这是全国首例“开袋即食”的糯玉米品种,种子单价高达300元/斤,是普通玉米种子的10倍多。“普通糯玉米的糖度大多在9—12,咱这款荔枝雪糯能达到15—18,咬一口又甜又糯,而且不用煮,拆开包装就能吃。”高凤云介绍,去年,附近一家农业科研机构在辉南试种了少量开袋即食糯玉米,委托她加工时,她敏锐地察觉到其市场潜力,当即决定试种。

今年4月播种后,全程用长白山矿泉水灌溉、施有机复合肥,还安排专人记录生长数据。“再过一周就能批量采摘加工了,现在已经有好几家电商平台来谈预售。”高凤云的眼里满是期待。

从“本地扎根”到“走向全国”

“黄金名片”的背后,不仅是产品的硬实力,更是市场的认可度。如今的大姐农庄,早已跳出“本地小品牌”的局限,构建起“线下商超+线上电商+跨境出口”的全渠道销售网络,让辉南的鲜食玉米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线下,大姐农庄在辉南本地开设了1家品牌旗舰店,还成功入驻兴客家、万家福、欧亚等吉林省知名商超。

如今,大姐农庄的线上销量逐年攀升,2024年,大姐农庄全年销售鲜食玉米900万穗,销售额达2694万元,线上渠道贡献了近40%的销量。

从“个人标杆”到“产业力量”

此次斩获“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并非大姐农庄首次获得认可。成立十余年来,辉庆农业及品牌先后拿下“吉林好粮油产品”“吉林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加工企业”“通化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还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绿色工厂”——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企业对“绿色、健康”理念的坚守。

而这份坚守,也让高凤云个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人物,并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作为“致富带头人”,她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鲜食玉米种植,通过“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再按保底价回收,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