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甘做深山护路人
——记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
钟祥春
日期:2024年01月31日 来源:吉林城乡网

时代呼唤榜样,奋斗成就“最美”。1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铁集团联合举办的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在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播出,吉林省通化工务段通化桥隧车间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等11名铁路人(集体)获得2023年“最美铁路人”称号。

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成立于1990年,现有职工17人,平均年龄39岁。34年来,组员们忠实践行“心系桥隧涵、创优保安全”的铮铮誓言,把“列车安全通过”视为一切工作的底线和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铁路人的良好形象。该小组曾获得2022年度“通化好人集体”、2023年度“吉林好人标兵团体”等荣誉。

传承:一次选择,一生坚守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西与辽宁省相邻,南与朝鲜隔江相望,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作为沈阳局集团公司列车运行图上的枢纽之一,沈吉、梅集、鸭大、通灌等10条普速铁路线于此贯穿。

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工长刘传双的带领下,职工们担负起梅集等铁路209公里内19座隧道、120座桥梁、387座涵渠的巡检、养护和维修任务,并负责处理线路两侧、隧道口附近的外部侵害。

梅集铁路全长250.58公里,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普速客货运输通道。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春防融雪落石,夏抗酷暑洪涝,秋除枯枝倒树,冬战严寒冰雪。这些东北人靠着一双“铁脚板”,穿桥钻隧、上山下河,每天完成10多公里的设备检查任务,及时消除各类隐患,长年累月下来,密林深处硬是被他们踩出了一条条小路。

2022年11月,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长白山区。冰雪就是命令。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工长刘传双马上意识到,这样的天气很可能会给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他打电话召集小组人员立即集结。小组成员二话不说、毫无怨言,顶着雨雪赶到现场,清理倒树、维护路基,连续奋战24小时排除险情。

“班组传承到我们这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一定要发扬老一辈铁路人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守护好线路的平安畅通。”刘传双经常给大家加油鼓劲。

上个世纪,这条铁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85年前,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梅集铁路老岭隧道打响了历史上著名的铁路破袭战;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沿着梅集铁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梅集铁路成为抗美援朝物资补给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梅集铁路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普速客货运输通道;进入新时代,这条铁路成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铁路大动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英雄铁路抢修队队长高殿甲、六七十年代的“长白山区的老黄牛”纪连玉、八九十年代爱岗敬业的好工长林桦……一代代铁路人把行车安全作为毕生追求,用生命守护着素有“咽喉”之称的长白山区普速铁路的生命线。

接力棒如今传到了刘传双、宫汝文、王宏志等17名职工手中。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脚步丈量钢轨,用双手护佑安全,犹如一颗颗道钉,牢牢扎根在铁道线上。

匠心:一份执着,一种力量

“桥长334.5米、桥孔总长297.03米、桥枕908根、钩螺栓1816个……”正在梅集线127公里282米铁路桥上巡视的刘传双熟练地道出了这座钢梁桥的数据。而在这个班组里,这样的“操作”只能算是技术基本功。

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辖区内的桥梁、隧道、涵渠,每一处位置、每一套设备都深深地印刻在组员的脑海里。刘传双笑着说:“小组学习技术很‘内卷’,大家比着学、赛着学,对关键路段技术数据等知识,基本达到了每天一练、每周一比,各个不服输。”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表面看来,桥隧工人都是些“糙汉子”,可实际上他们都有着一身“绣花功夫”。

因为无法预知巡检中会遇到什么情况,所以特别需要多种技术储备,他们不仅要精通检修等业务,还要善于解决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员们各个“身怀绝技”,木工、瓦工、油漆工、电焊工等工种的技能,人人具备。他们每个人都是“活地图”,哪一座山危石易落、哪一片树木易折、哪一条涵渠易堵,全部了然于胸。

56岁的老班长宫汝文是小组成立之初的“元老”,组员们多半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正式签订师徒协议后,宫汝文的第一堂课都是先讲态度:铁路线上的每处设施、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万千旅客的生命安全,巡查检修要把每项工艺、每个步骤都研究明白、琢磨清楚,要做到“千百次作业标准不走样、千百次作业一个样”。

“90后”青工王宏志是老宫的得意门生。上班时,两人一起研究木工、瓦工等技能;下班后,一起研究编制钢筋网、铺制人行道步板。休息时间,老宫还不忘嘱咐王宏志背诵安全施工的相关规定。经过几年的磨炼,王宏志多次荣获“沈阳局集团公司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称号。

不只是王宏志,“70后”李志光,身手敏捷,每次搜山扫石,总是主动担负起最危险、最辛苦的危石排除工作,第一时间系上安全绳爬上杂草覆盖的峭壁,用手锤敲打风化的山石,一敲就是几百下……

“80后”曹德伟,虽然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每年春季“桃花水”堵塞涵渠,总是第一个跳进湍急冰冷的河水清理淤积,一干就是半天……

“90后”肖政桐,身材纤瘦,面相清秀,看起来有些文弱。遇到直径只有1米的涵渠积冰、不足30厘米的空隙,大型机械进不去,每次都是他钻进涵渠,趴在冰面上除冰,一趴就是一个多小时……

多年来,组员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和专业严谨的态度把这条地形复杂、基础薄弱、险情多发的“担心线”打磨成了“放心线”,为铁路运输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旗帜:一抹红色,一世信仰

岁月远去,红色的印记却已深深烙印在了梅集铁路上,也镌刻进每一名组员的心里。小组17名职工中有7名党员、13名退役军人,无论是党旗红还是军旗红,“红色”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底色。

小组把7月1日定为“感悟日”。每到这一天,党小组组长刘传双都要带领大家走进通化市各个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重温革命传统。他们有时去杨靖宇烈士陵园,有时去红石砬子临时战地医院遗址,去得最多的还是身边的老岭隧道战斗遗址。

去年清明节,大家来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向烈士敬献鲜花、追思默哀,表达对革命英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在那里,大家静默肃立,在心里深深感悟东北抗联精神。

红色血脉源远流长,红色传统薪火相传。潘洋的父亲曾是一名桥隧工,小时候,他常看着父亲起早贪黑地忙碌,衣服上总是沾着泥土。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长大后也干上了这一行。

潘洋说:“年轻人应该多干点有意义的事。桥隧工每天要面临不同的挑战,确保列车行车安全,工作特别有价值。听说桥隧车间缺少年轻人,我第一时间就申请来到这里工作。”妻子于莎莎很理解他:“虽然潘洋到了桥隧车间,有时忙起来没个准点儿,总是一身油渍,但是感觉他更开心快乐。”

潘洋常说,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传承父辈们“坚守岗位,奉献青春,一干就是一辈子”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今,潘洋已成为小组出名的搜山扫石“蜘蛛侠”。随着潘洋的加入,又有4名“90后”加入了小组。

“桥隧工,风险高,防坠落,监护好;防护具,仔细检,有破损,要报告;安全帽,要戴好,安全绳,须系牢……”在班前安全小课堂上,赵若明独创的安全“三字经”赢得热烈掌声。小课堂每天一讲,有时分析典型案例,有时讲述“历史上的今天”,有时还分享职工自己创作的短视频。“心系桥隧涵,创优保安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是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尖刀班”,在社会上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民服务的志愿队和奉献者。赵宝臣是通化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次无偿献血,还考取了应急救援员及救护师资格证书。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组员主动向社区申请做志愿者,每周利用工余时间去社区养老院做义工服务。

山路弯弯,风笛声声。多年来,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坚守和付出护卫着蜿蜒在深山中的铁路大动脉的运输安全。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