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从此过上“牛”日子
吉林日报记者 栾哲 赵广欣 杨悦 邹鹏亮
日期:2020年10月23日 来源:吉林日报

在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牛棚里,总经理张会臣给我们算起了和牛的“扶贫账”。

——将从国外引进的优质肉牛母牛放在贫困户家中寄养,产下的牛犊由企业按照1万元回收。扣除成本,一头牛犊净剩3000至5000元,可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小牛吃的是青贮饲料,就是玉米和秸秆一起收割打碎形成的饲料。以每吨350元的价格收购,1公顷比种籽粒玉米多卖2000多元钱,带动贫困户300余户。

——成牛改喂稻草,以每吨460元收购,带动周边贫困户500余户。这样既带动了农民增收,又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

……

在我们身边的牛栏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牛儿们或悠闲地走动,或安静地伫立,好不惬意。

“这和牛‘牛’得很,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优质良种肉牛。一块A5级的牛排要卖到几百元一斤。想要肉质好,卖出好价钱,就得精心伺候着。”张会臣笑着说。

真是牛气冲天。不过,比这和牛还要“牛”的,是镇赉县的贫困户们,如今的日子也“牛”起来了。

截至2018年底,镇赉县8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3年完成贫困人口退出18827户、35972人。2019年7月,镇赉县代表我省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抽查,高质量通过第三方评估。随后,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进一步下降至0.02%。

提起脱贫致富的“法宝”,镇赉县副县长刘波表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在高效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的同时,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全力构建了‘1+4+X’产业扶贫体系,3.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产业叠加覆盖。”

新业态  造出致富“金饭碗”

虫鸣,花香,菜茂,院落伴着夕阳,一幅美妙的画卷呈现出来……

落日的余晖洒在镇赉镇哈拉本召村宓学忠的脸上。看着自家的大棚,老宓泛起了笑容,“没想到俺家的小庭院,还成了聚宝盆。”

宓学忠家里的院子本是闲置的。扶贫干部们协调资金7000元,帮他在庭院里建起一栋720平方米的大棚,并请技术员指导种植,种起了草莓、西红柿,因为没用化肥、农药,口感特好,前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供不应求。

各种果蔬在宓学忠精心侍弄下,采摘期达到了100多天,收入可观,宓学忠说:“庭院种植风险小、见效快,由于是绿色种植,销路也特别好。”

就这样,宓学忠成功脱贫,还通过自身经历带动当地7户贫困群众也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致富之路。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诚如老宓日益富足的生活一样,镇赉变了,从“白”变“绿”,由“穷”到“富”。

眼下,镇赉县正倾力打造肉牛产业“寄母还犊”致富新业态:把母牛寄养在农户家里,生出小牛犊,由肉牛养殖龙头企业收购。

“寄母还犊”一方面让农户嵌入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则促进了扶贫产业深度扎根,让贫困群众的“金饭碗”端得更稳更长久。

前不久,镇赉县每个打算从事“寄母还犊”新营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得到了当地乡镇畜牧站的特殊关照,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指导他们盖出一个像样的牛棚。

黑鱼泡镇岔台村村民王磊过去靠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他对记者说:“政府牵头让俺们养和牛,好好经管它多下点牛犊,这收入可就稳定了。”

王磊虽说身强体壮,但家人患病多年,看病就用掉了全部收入,他家也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虽说依靠打零工和村里保洁员公益岗,他摘了穷帽子,可是日子还是不宽裕。

“王磊们”的烦恼,也是政府心头的牵挂。今年,镇赉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投资3000万元,首批购买1400头母牛,寄养在农户家中。

镇赉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可利用草原面积达63万亩。从2016年开始,当地相继投入2.5亿元,建设了4个大型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筑巢引凤,引来了和合、吉天然等4家肉牛养殖龙头企业。

目前,全县肉牛发展到4.5万头,带动全县1.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未来3年,“寄母还犊”将扩大到3万头的规模,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庭院经济  “方寸地”变“聚宝盆”

今年春天,58岁的建平乡大岗村村民李晶一天没闲着。她没放过庭院里的每一处,把庭院种植面积扩大到1700平方米,全种上了小冰麦。

其实,农家的庭院以前也要种些蔬菜、玉米,同样满院春色。“只不过都是普通货,卖不上价。”大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程超介绍说。

2017年起,县里8000名包保干部深入82个贫困村,精准摸排之后,很快发现了家家庭院面积大这个优势资源。发展庭院经济,特别契合当地建档贫困人口多数年老体弱干不动重活的实际。

然而,到底种什么能脱贫带富,是个难题。

“我们村里光照比较充足,水源地没有污染,长春一家公司将回收完的小冰麦运输到法国,用来制作原面粉面包。”程超说。

立足土壤、光照、种植技术等资源优势,吸引合作方,以订单促脱贫,庭院里精耕细作打磨精品农产品,大岗村的脱贫模式很快在全县推广。

推广的是模式,内容可不能千村一面。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镇赉县针对市场需求,分别发展了绿色无公害糯玉米、瓜菜、辣椒、油葵、谷子等多种类、特色化庭院经济,做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伴随着迪莉娅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湘研农业公司等大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多,当地包保干部和群众一起,搞起了清理院落大行动,把庭院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

人勤春早,春华秋实。金秋时节,走进建平乡康平村吉粮家庭农场内,收割机正忙着收割庭院栽植的黑小麦,社员们看着收获籽粒饱满的黑小麦,打心眼儿里称赞订单合同的“旱涝保收”。

“家庭农场带动我们种植黑小麦,3亩地能收入3000多元,收完还能接着种荞麦,再加上国家补助,一地三收。”村民辛广和满面笑容地说。

3年来,社员通过种植庭院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有了典型示范带动,订单农业让农民心里越发有底了。“年初,虽然受到疫情带来的影响,但农场正常与200户社员签订订单合同,清明前将60公顷黑小麦全部种植,今年户均可增收3000至5000元左右。”农场负责人王秀峰说。

吉粮家庭农场利用小庭院做成大效益的成功经验,只是镇赉县模范带头的缩影。如今,庭院经济在镇赉县遍地开花,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9年,镇赉县庭院经济户均2000元以上。农民思想观念得到改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种植,不断涌现出果蔬村、瓜菜村、花卉村等,为农村经济实现“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提供新的活力。

以稻治碱  “白”土变良田

仲夏时节,在建平乡三合村村头一侧,一大片水田铺展开来,稻苗整齐排列。

这是三合村历史上的第一片水田。村民刘国锋汗流浃背,正在水田中锄草。阳光经水面折射,把他的脸照得亮亮的。

刘国锋家的田地以前是东一块西一块,没有连接成片。这次为了种水田,他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散的田地置换成一整片。

“头一次种水田,不怕亏本吗?”记者问。

“干就完了,不干咋能知道行不行!”刘国锋在田里大声说,洪亮的声音里透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风沙追落日,昔日盐碱地,种啥啥不长。土地问题也是制约镇赉乃至白城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顽疾”。然而现在的镇赉县,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田格外引人注目。

“1983年,我还上学时,这地就因干旱开始变质,碱性越来越大,种啥都长不成,大家都灰心了,放弃耕地的人越来越多,导致盐碱地逐渐增多。”55岁的王建国是嘎什根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长期在这片土地里摸爬滚打,回想往事,他无奈地叹了口气。

老天“给”的地不好种,不服输的镇赉人便开始琢磨如何改变“天意”,“以稻治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李学谌等4位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长期驻扎嘎什根乡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并建立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当时他们只有一台村民赠送的自行车在地里穿梭,下雨天骑不了,连雨靴都没有,就穿着黄胶鞋在雨里考察地况。他们经过反复实际论证,觉得洗盐结合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的地由于碱性太大了,头几年的收成都不好,但土地需要慢慢养。”王建国对于以稻治碱感触颇深,“这么多年,村民们也是从不认可到逐渐接受,随着前几年水稻种植的推广,大家也开始一点点开发。”

2016年,随着“引嫩入白”工程推进,镇赉县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得以解决,田地的排水系统也得以改善,“现在我们的地‘能吃能泄’,旱涝保收,收成也越来越好了。”说起现在的情况,王建国很知足,如今盐碱地变成了水稻田,经过土地整理和田间配套,产量开始稳步提升,立新村2016年之前的产量最多时候是1公顷7吨左右,而如今提高到了8吨半左右。

村里的李洪云也是“以稻治碱”的受益者,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咱这地,1垧多收1吨多粮食,你说这日子能不好么!”

一城清水入画来,碧水清流润民心。镇赉县的盐碱地越来越少了,水稻田收成越来越好了,农民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舒心了,这是“以稻治碱”的收效,也是“引嫩入白”的奇效,更是镇赉一代人的坚守。

先富民,后强县。如今的镇赉县,82个贫困村,村村建光伏扶贫电站,实现贫困村2.2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针对59个非贫困村,建设4个大型养殖扶贫基地,带动非贫困村1.2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同步组织乡村实施庭院经济、万栋日光大棚、中低产田改造等产业项目,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提供基础保障。实现脱贫的镇赉人民,正在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积极努力,一幅乡村振兴、共奔小康的绚丽画卷正在鹤乡大地铺展开来……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