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东辽河畔奏响脱贫攻坚的恢弘乐章
——解码脱贫攻坚的“东辽模式”
袁春波 李金红 记者 吴连祥
日期:2020年06月11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截至2019年岁末,东辽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2019年实现脱贫812户1427人,贫困村出列4个。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辽县把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认真落实“政企联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推动”攻坚举措,实现了预期减贫目标。2017年,该县代表我省迎接了国家扶贫成效省际交叉考核。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非贫困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好”的等次。

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  层夯实责任

多年来,东辽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把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到位,把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县域实际,科学制定了《东辽县2016-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规划》《东辽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重大任务目标的贯彻落实。25名县级领导联系包保13个乡镇21个贫困村,坚持重点村组亲自走访、重点措施亲自谋划、重点项目亲自督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细化分解任务,强化包保覆盖。按照省市下达的年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目标任务,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制定了《东辽县扎实开展县乡村三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的工作方案》,常态化到村、到户现场调研,做到走访全覆盖。严格实施《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包保部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细则(试行)》,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绩效考核,作为干部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制定了《东辽县非贫困村包保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214个非贫困村落实了包保单位,做到了包保全覆盖。县级包保领导和县直包保部门细化责任分工,坚持定期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为包保村协调争取各类扶贫政策,落实产业扶贫项目。切实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强化业务培训,严肃工作纪律,推行“五天四夜”工作机制,使驻村干部住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个人

打造高质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政企联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推动”。脱贫攻坚,东辽县勇于探索治本之策,走出了以项目带动、技术引领的产业脱贫新路。

构建“政府+企业+市场+贫困户”模式,打造3个百万只蛋鸡标准化基地。2016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与金翼集团合作成立了吉林众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覆盖全县所有贫困人口的年存栏720万只蛋鸡养殖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已给贫困人口分红1384万元,其中2019年分红294万元。

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依托正旭菌业、东峻科技等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合同、保底收购等方式,共同运营食用菌扶贫产业。2019年,泉太镇老营村、安恕镇李趟村等8个贫困村通过实施黑木耳、大球盖菇、香菇食用菌项目,为贫困村、贫困户分红26.3万元,年人均分红337元。

构建“小商品加工+转移就业+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县里加强组织引导,帮助安恕镇李趟村,足民乡安良村,渭津镇恭和村、福胜村,云顶镇东沟村等贫困村实施企业驻村建厂运营,把生产链条延伸到村组。辽河源镇建起公平村服装加工项目,为当地贫困人口每年分红766元,带动50余人就业,还建起扶贫车间,带动7人就业,人均月工资2000元。

构建“电子商务+贫困户+农产品”模式,帮助贫困户收入16万元。帮助21个贫困村建立村级电商站,其中,双福、大度、树安、老营、五龙、东沟、万平7个村被评为省级电商村。白泉镇树安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先后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20余家企业合作运营,实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2016年以来,服务中心营业额实现450万元,贫困户受益16万元。

白泉镇树安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

构建“金融资本+贫困村+贫困户”模式,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启动了九台农商行、长春国信集团、金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金州乡双福村和大度村共同参与的扶贫联盟项目。东辽县双福农工商发展有限公司和东辽县大度农工商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双福村、大度村土地8708亩土地种植高效优质作物,贫困户亩均保底收益500元。

构建“产业项目+非贫困村+贫困户”模式,实现贫困户脱贫三层保险。按照“大项目管全局、小项目管局部”工作思路,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项目收益分红体系。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覆盖10个乡镇162个村,项目收益全部向贫困人口发放;平岗镇大秋盖菇种植扶贫项目,为全镇8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353元;白泉镇50亩绿化苗木扶贫项目,为兴泉、清河等4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1105元;金州乡鴜鹭湖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扶贫项目,为全乡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近1700元。

据统计,该县4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773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65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4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产业扶贫项目分红450万元。去年3月,该县在全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培训班上介绍了经验。

辽河源公平村毛衫厂工人正在工作

实施三个创新  切实保障民生

东辽县通过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全面提升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N”行业支持计划得到深入落实,以政策保障兜牢民生网底。

分类施策,确保民生。认真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四减免”政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1436人。全县贫困家庭新农合参合率、村卫生室达标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慢病健康管理率实现100%;落实雨露计划资金15.15万元,补助101人次。全面落实住宿生补贴、免除学杂费等教育扶贫政策,发放救助资金16.04万元,救助学生230人次;启动金融扶贫项目,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80笔、289万元。

优化保障,真情关爱。切实把“两线合一、减量提标”落到实处,农村低保标准由3134元提高到3950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待遇587户995人,2019年新纳入低保25户44人。建立“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为2427名适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了养老保险;及时兑现关爱残疾人政策,为383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36.8万元,向413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为6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建强基础,完善设施。2019年为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完成彩钢房整改259户。聘请吉林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公司,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进行安全等级鉴定。2016年以来,投资195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6处,惠及10个乡镇37个村组,其中,2019年在足民乡明德村、渭津镇恭和村、辽河源镇久安村实施3处饮水工程。聘请吉林华信水质检测公司,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检测水质。在全面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2019年修建桥梁 11座,实施农村公路防护工程112公里,为贫困村修建水泥路37公里,全县危桥、老旧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造提升。

走访看望贫困家庭

实施“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心。秉承这一理念,东辽县实施了“扶志思进、扶智强能、扶治共管”三项工程,着力补齐“精神短板”,千方百计提升困难群众的精气神。2019年6月,该县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抓扶志,引导贫困户自强自立。在县电视台开播《脱贫攻坚在行动》等专栏节目,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和脱贫致富典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因贫困气馁,不因贫困退缩,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21个贫困村开展文艺巡演。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农业、畜牧专家走进村屯,举办种植、养殖技术讲座,收到良好的“扶志”效果。整理医疗、教育、社保等扶贫政策,编印3000多幅宣传报,发放到每个贫困户家中,做到扶贫政策上墙,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政策知晓率。

蛋鸡养殖扶贫项目生产线

抓扶智,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创富本领。采取办班培训方式,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58人。印制了《新型农民素质培训读本》,发放给贫困户。开展了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设立服务平台53个,举办专场招聘会3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吸引省内外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通过就近就业、推荐介绍用工等渠道,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转移就业83人。

抓扶治,培育健康向上新风。东辽县把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与乡村有效治理结合起来,求实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安石镇移风易俗试点基础上,召开现场会,向各乡镇推广成熟经验。现在,全县235个村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在广大乡村蔚然成风。充分利用显示屏、宣传栏、文化墙、“大喇叭”,大力宣传文明风尚。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传统道德文化等绘上乡村围墙,建成了一批图文并茂、形象精彩的“文化墙”。多措扶志,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