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绿龙”初腾
——双辽市关工委产业扶贫纪实
宋今声 本报记者 侯春强
日期:2020年06月09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2013年7月,吉林省关工委在双辽市召开了“三个基地”建设现场会,把双辽市关工委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市职业中专的 “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各农村中学的“学农实践基地”,统称为“三个基地”,旨在组织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体验能吃苦、爱劳动,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个基地”建成以后,双辽市关工委的“科技示范基地”先后引进二十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通过田间种植实验,已有近10个品种在本地进行推广,芦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芦笋已经成为双辽本地普及推广的农业新品种,不仅栽培面积有了规模,而且在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和产品销售各方面,均已自成体系。

那木乡那木村农民刘汉君和老伴在采收芦笋

芦笋,又名石刁柏,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供蔬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2012年,双辽市关工委主任胡续源在网上搜索到这一信息以后,决定引进芦笋实验种植,让其在双辽大地生根发芽,惠及民生,于是,他们花了400元钱在浙江买了二两芦笋种子试验种植。首开塑料大棚育苗获得成功后,七月上旬移栽成活,长势良好。越冬后,开春萌生率几乎百分之百。三年后开始收获,露天栽培,每亩地可以采收600斤左右。

2012年芦笋引进栽培成功后,他们又在水分、温度、土壤、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条件和适应性方面进行四年的实验总结。得出了芦笋可以在双辽大面积种植的结论。2016年,适逢省市关工委要求基层关工委要在本地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于是,双辽市委便把关工委芦笋扩繁项目纳入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日程,并在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在双山建设一座一次可育苗8万株芦笋的700平方米塑料大棚。通过基层关工委组织无偿分发给全市220个贫困户。从那以后,胡续源几乎每周都要带领有关人员下乡,进村入户,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传授芦笋栽培管理技术。

双山镇绿之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的芦笋优良品种“绿龙”种苗,源源不断地销往远近乡村

芦笋栽培成功了,形成了商品,卖给谁呢?一时间,让胡续源吃不好睡不好。这位曾经多年主管过全市农业工作的领导暗下决心,决不能因为产品滞销而导致芦笋在双辽大地夭折。一次,他去双山镇调研,和镇党委书记艾四化谈及此事,艾四化听了,爽朗地说:“这事儿好办,有一个人可以承办这件事,我这就打电话叫她来!”艾四化说的人叫董学颖,是一名年轻电商。她接到电话,一个小时后便来到了双山镇,当场表示,全双辽所生产的芦笋,全部收购!

胡续源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他听了董学颖承诺以后,问道:“你收下以后,咋往外推销呢?”

双山镇绿之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员工采摘芦笋

董学颖笑着说:“好东西不愁卖!只不过多打几回电话、跑跑腿儿!”她告诉胡续源,先给大土山飞机场食堂送点儿,之后给全市里各大机关食堂和饭店、商场超市送货上门。董学颖诚实守信,经过多方联系,已经在本地有了12个固定销售点,最远的还远销到了广西。

双辽市关工委芦笋栽培,先后引进了8个芦笋品种,通过优中选优,最后确定“绿龙”为普及推广品种。现在,已经在全市11个乡镇20多户落地生根。

双山镇绿之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塑料大棚里的芦笋生机盎然

同时,双辽市关工委科技示范基地从2017年起连续四年培育芦笋苗共达4万余株,提供给有需要的贫困户,扩大了芦笋面积。其中,有的直接发给贫困户,有的以“代植分红”方式扶持贫困户,通过芦笋栽培大户代替贫困户芦笋种苗,对半分成。

现在,双辽市已有芦笋栽植面积4万平方米。还涌现出那木乡那木村的刘汉君、双山镇班达村的李福贵和茂林镇的宋小坤等芦笋栽培大户,其中,班达村村民邹双艳所领办的“绿之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0年开始在双辽市关工委的帮扶下,发展大棚芦笋,现已拥有占地2.5公顷的芦笋栽培经济园,所生产的芦笋不但成为附近城乡抢手货,而且远销到长春和伊通。今年,邹双艳在开展芦笋幼苗培育销售业务的同时,为本镇12个贫困户免费馈送200株,带领大家扩大芦笋栽培面积,共同增加收入。

在露天芦笋园里放养鸭鹅,一可除草,二可肥田,一举两得

2017年7月,四平关工委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双辽召开,对双辽市关工委引进芦笋产业扶贫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各方面加大工作和宣传力度,使芦笋产业成为双辽的一个特色产业,满足全省,推向全国,使芦笋成为广大农民的“摇钱树”和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