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山市江源区,一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护苗”行动正蓬勃开展,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有力地筑牢了江源文化阵地。
江源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传统的松花石雕刻、陶埙烧制技艺、北沉香木雕等。当地文物部门和学校深入挖掘这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校邀请木雕艺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们展示如何将一块普通的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艺人耐心地讲解每一个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还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让青少年更深入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江源区积极组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设置多个体验区域,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在松花石拓印体验区,同学们研磨提笔,一副副古朴的拓印作品跃然纸上。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书籍,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即可获赠“绿书签”和精美正版书籍。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热爱。
在互联网时代,江源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播方式。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视频中展示江源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过程和精彩瞬间,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关注。同时,还开展全民亲子阅读、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中来。
江源区注重培养青少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人才。在林业技师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选拔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创作。
江源区巧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护苗”的举措,让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也让江源区的文化阵地更加坚固。
初审:郭小宇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吉林城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