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数字科学的发展,各种爱心募捐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通过募捐的方式帮助困难人群走出困境,大众也积极奉献爱心,踊跃参与募捐活动。但需注意,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要警惕不法分子通过募捐实施诈骗。
募捐陷阱有哪些?
真假平台陷阱
《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
所以,在对帮扶对象进行捐款时,应注意识别合法的网络服务平台。
小提醒:如何识别非法平台?
《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未经指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的名义开展活动,不得从事求助信息发布和捐助资金归集、管理、拨付等个人求助网络服务。
所以,非经民政部指定、无备案信息,并且要求将捐款打入个人账户而非专用存款账户的网络服务平台都是非法平台,大家注意辨别。辨别真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 “慈善中国”核查涉事组织是否具备公开募捐资质。
捐款刷单返利陷阱
不法分子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发布捐款返利的消息,打着捐款献爱心和赚钱两不误的旗号,吸引受害人参与捐款刷单,在受害人要求返利时,再一步步引导受害人添加客服,下载APP,支付不明款项,最后达到诈骗的目的。
虚假项目陷阱
不法分子会通过伪造材料等虚构事实的方式来骗捐,如伪造病情证明、隐瞒财产收入、夸大治疗费用、挪用善款等。
小提醒:如何识别虚假项目?
要求平台查验医院公章、诊断书编号;查看是否公布房产、车辆、医保报销情况;对比同类疾病公开费用标准,核查费用清单;要求资金直汇医院账户(非个人账户),并公示使用明细。
遭遇骗捐如何维权?
做好证据固定。
证据包括诈骗方的账号信息、聊天记录(截图/录屏)、转账凭证(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记录)、虚假募捐链接或页面以及诈骗分子使用的“慈善项目”描述、伪造的资质文件、承诺返利的语音/文字记录等。
报警并向平台举报。
诈骗发生时要及时报警并在诈骗发生的平台(如抖音、微信)内举报账号,要求冻结资金并披露骗子实名信息(需配合警方调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到法院起诉。
可主张撤销赠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吉林城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