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法
返回
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汇编
日期:2025年07月25日 来源:

围绕建设现代化长春首善之区发展目标,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人民法院职能定位,以“持衡”文化品牌为引领,深度融入区域基层治理大格局,做实做细“抓前端、治未病”,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倾力打造“守善”共治栏目,不仅是“持衡”文化在基层治理维度的生动实践与价值延伸,更是依托区位优势,搭建起汇聚多元力量、激发治理合力的基层善治新平台。本期发布由副院长冯红红牵头,桂林、清和、湖西法庭和立案第一庭精选并撰写的五篇多元解纷案例,为人民群众选择调解等解纷方式提供指引。

案例一

“法院+综治中心+社区”联动调解漏水矛盾——毛某与李某军相邻权纠纷调解案

基本案情

李某军未经批准,违法改造房屋结构,将住宅改为群租房,违规分割房间、增设卫生间,擅自将卧室、书房、客厅等房间(原设计为非防水区域)改造增设六个独立卫生间,防水不合格导致原有排水管道超负荷使用,引发多次漏水,导致毛某房屋天花板、墙面长期渗水,造成毛某经济损失。

解纷要旨

本案涉及邻里间因房屋漏水引发的纠纷,且已经进行诉讼,街道社区也多次调解仍未达成调解方案,持续时间较久,双方矛盾激化,严重影响邻里关系的和谐。如启动鉴定程序可能面临高费用和长耗时的困境,不利于矛盾的解决。为此,办案法官第一时间联系社区了解纠纷情况,邀请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以巡回审判的方式组织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通过法院、综治中心、社区的联合调解,与当事人积极沟通,最终实质性化解纠纷。此案的成功处理,为今后类似房屋漏水、装饰装修等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宝贵借鉴。法院在综治中心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化解矛盾,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纠纷解决成本,也为居民开展了普法教育,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案例二

“法院+综治中心+调委会”化解房贷危机——某银行与许某龙、刘某香金融借款纠纷调解案

基本案情

2021年,某银行与许某龙、刘某香签订《个人购房借款合同》,约定以位于长春市某房产作为借款抵押。自2023年2月起许某龙、刘某香未按期偿还借款。

解纷要旨

为了拥有一处安稳的居所,贷款购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正面临着房贷逾期。房贷逾期还款被起诉,除了对购房者会产生罚息、个人征信受损、资金冻结等不利影响之外,房产还有可能会被拍卖。

本案中,经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法官认为可以采取“法院+综治中心+调委会”多元解纷新模式进行调解,考虑到当事人不在本地的特殊情况,法官灵活选择“线上+线下”调解方式,切实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借助“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梳理案件事实,向当事人进行释法明理。同时,经过法官的专业指导,晟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从情理角度出发,耐心与当事人进行沟通。通过法官与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常驻综治中心的法院工作人员立即按照对接流程确认调解方案效力,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强化司法效能。房贷逾期事关民生,本案的成功调解不仅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守护了购房者的安稳居所,温暖了民心,彰显了司法温度,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案例三

“法院+市监局+消协”联合调解化解消费纠纷——张某与某商家买卖合同纠纷调解案

基本案情

消费者张先生于2025年3月在某商家购买单人位、双人位、三人位沙发各一张,三张沙发合计3.9万元,所购买沙发为展位样品。购买当天张先生交付1.3万元定金,第二日补交剩余 2.6万元尾款。第三日晚张先生联系商家,以交付商品存在瑕疵为由要求退货退款,商家表示样品一经售出不予退货,张先生进行投诉,双方发生争议。

解纷要旨

本案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各类消费纠纷也会不断涌现。针对此类纠纷的化解,通过“法院+市监局+消协”的联合调解更能形成调解合力,对症下药。首先法官通过耐心听取双方具体诉求来安抚双方情绪、厘清争议焦点,再从法理和情理双向发力,围绕争议点对消费者进行释法普法,再由市监局和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商家履行告知义务,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三方共同引导消费者与商家换位思考,结合双方的诉求给出调解方案,在法律框架内促成双方互谅互让,握手言和。法院通过联合调解,不仅节省了双方当事人的解纷成本,更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

案例四

多方联动巧解叔嫂三十年经济纠葛——张某与靳某家庭经济纠纷调解案

基本案情

张某经营的服装店遭遇小叔子靳某每日上门“闹事”,严重影响店铺经营。经调查,30年前,叔嫂二人共同经营服装店,靳某出资30万元,由张某负责日常运营。因是亲属关系,双方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如今,靳某称30万元是入股资金,因家庭矛盾不愿继续参与经营,要求退股20万元;而张某坚称这是借款,且已通过现金、车辆等方式累计偿还近40万元。由于二人是亲属关系,开店时并未签订任何有效的合同或借条,缺乏关键证据,双方争执不下,矛盾不断激化。

解纷要旨

本案以“多方联动”模式成功化解跨越30年的家庭经济纠纷,家庭经济纠纷及时、高效化解,关乎家庭和谐和辖区稳定。本案中,双方对店铺资金的出资性质存在争议,化解矛盾的核心在于对法理的巧妙解读和对亲情关系的引导。面对证据缺失、立场对立的复杂矛盾,打破单一调解局限,通过“法院+综治中心+派出所+社区”多部门联调,由法官以法律知识穿针引线,为当事人扫除认知误区,再联合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形成“风险警示—情感疏导—法律释明”的立体化调解网络,既为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支撑,又佐以柔性化的疏导手段,缓和双方敌对情绪,理性思考,更能接受调解结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案件调解中紧抓亲属关系这一关键纽带,以亲情为突破口,既通过心理疏导降低双方对抗性,又以法律风险分析引导理性决策,避免非输即赢的对抗式解决,实现柔性化解与法律规范的平衡。通过多元力量介入,不仅促成当下矛盾的实质性解决,更有效避免矛盾升级为治安事件或诉讼纠纷,维护辖区稳定,彰显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实践转型。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吉林城乡网)

责任编辑:张立蕴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
吉林城乡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