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以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为抓手,聚焦“四个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强化组织引领、盘活多元资源、深化多方合作、实施重点行动等举措,推动乡村富民特色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为绿色农业注入创新活力
双阳区深谙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持续深化与省农科院、吉林农大、吉林工商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让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奢爱农业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蔬菜设施土壤障碍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有效解决了设施农业长期种植的土壤难题;瑞禾商贸联合高校研发的糙米“轻碾熟化”技术,开发出3大系列全谷物产品,并制定相关加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苏瓦延农业与长春工业大学合作的新型葡萄酒研发项目,为传统酒业注入新活力。在智慧农业建设方面,双阳区对国信现代农业、瑞禾农业等示范基地进行提质升级,拓展土地、生产、经营等数字化实验示范效应。全区农民全面注册应用 “吉农码”,完成“数字村”全覆盖部署,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民生活、乡村治理四大领域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模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集群格局
围绕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双阳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富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已打造提升鲜食玉米、绿色水稻、棚膜果蔬、特色林果种植基地10个以上,鲜食玉米发展到2000亩,精品水稻达10万亩,新建棚室230亩。 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成效显著,在标有效认证主体达到14 个、品种76个,认证面积21911亩,产量达8742吨。
双阳区积极谋划总投资4.43亿元的产业项目9个,奢岭街道前城村泰鑫家庭农场30亩以上棚膜园区开工建设,百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进入预算评审和招标阶段,攀宝科技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林乾佰熙秸秆回收项目完成投资计划书编制。渔业发展方面,深入落实省“渔业倍增计划”,推进 “稳一产提二三产”措施,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1166吨,总产值达6980.5万元,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增添了新亮点。
品质提升,筑牢绿色产品质量防线
双阳区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的生命线,通过标准化种植、强化监管等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在种植环节,稳定发展蔬菜、水果、瓜类、食用菌等,扩大草莓、大樱桃、山野菜、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应用优质果蔬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提升农业标准化种植水平。上半年,全区园艺特产种植业实现产值2.18亿元,同比增长9.2%。
质量监管方面,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残问题治理。上半年开展农资市场检查19次,检查农资经营业户102户次。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果蔬快检4次,检测样品58批次;配合国家和省市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抽查4次,抽查样品36个,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品牌引领,拓宽绿色产品市场空间
为提升双阳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双阳区启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提升“十礼八乡”乡特品牌影响力,组织鹿业生物、奢爱农业等 10 家企业先后参加长春冬博会、吉粤合作“四个共享”对接活动等展会及活动,有效拓展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借助媒体力量扩大品牌影响,配合区融媒体和省市相关媒体拍摄国汇大樱桃、尚家山野菜、于家香瓜等特色农产品宣传视频和新闻报道,推动品牌农产品线上线下宣传。国汇大樱桃直播带货、赵四大樱桃微信群推广等新型营销方式,有效促进了产品销售。
在休闲农业方面,着力做好“农业 +”文章,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奢岭温泉草莓采摘季活动火爆,吸引大批游客观光采摘,奢岭草莓小镇建设得到广泛认可,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增添了休闲体验新元素。
多方协同,构建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双阳区通过强化“三维组织”、盘活“四类资源”、深化“五方合作”、实施“六项行动”,构建起全方位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保障体系。
在组织保障上,发挥政府引导、国企引领、协会引航作用,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资源利用上,激活国有资源、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和庭院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合作机制上,深化与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域外企业、网络主体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凝聚发展合力;在具体行动上,实施心愿驿站服务、集体经济共享、农特产品孵化、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突破、项目招引建设等六项行动,推动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落地见效。
(吉林城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