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作出积极贡献; 30年来,他们用优良的作风、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经验,感染、教育和培育青少年; 30年来,他们想青少年之所想,急青少年之所急,积极配合、主动作为,用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关爱青少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退休不退责、退休不褪色、精心关爱培养下一代的动人赞歌…… 他们,就是白山市全市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遍布城乡的“五老”。 1991年3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浑江市委批准,成立了浑江市关心下一代协会。1993年6月更名为浑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1994年随着市名的更改又改为白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30年来,市关工委组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并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将关工委工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从建关工委之初,仅有市、县两级关工委,到现在按照应建尽建的要求,已延伸至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屯。全市现有关工委组织1189个,参与关工委活动的“五老”达1.5万余人。2008年,由市关工委组织创作的,也是全国关工委系统唯一的歌曲——关工委之歌《夕阳映着朝阳红》,在各级关工委组织中争相传唱,为关工委组织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谱写人间大爱 建设“绿色家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成立之初,白山市关工委就十分重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政治优势、能力优势、经验优势、情感优势和时间优势,将帮教帮扶青少年纳入工作重心。秉承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情感上关爱沟通、思想上开导教育的理念,对特殊的青少年和困难家庭的学生及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帮教帮扶。1993年开始配合学校创办家长学校,走向社会帮教特殊青少年,关爱农村困难学生。1996年2月,市关工委开展了“矫正人生座标,走好人生之路”的大讨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1996年11月,市关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1998年,市关工委编写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知识问答》,印发成册发放到基层关工委,对青少年广泛开展教育活动。 2006年3月,“绿色家园”在抚松县松江河镇成立。今年已经80多岁的毛文珍时任松江河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绿色家园”最早的志愿者之一。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同民警、委主任经常到特殊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学生家里走访,与他们结成对子、送去慰问金,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人称刘大妈的刘淑英是松江河镇退休教师,为加强社会治安,她组建的义务巡逻队在松江河镇闻名遐迩。巡逻队密切配合当地政法部门,既有力震慑了犯罪分子,同时对有一定劣迹的青少年结对子进行帮教。2006年以来,松江河镇“绿色家园”先后接受了7批入园的特殊青少年70人,通过“五老”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亲情关爱、合作帮教,绝大多数解除了帮教,改好率达85.7%。其中为27人安排了就业,升大学5人,为28人申办了低保,11人自己创业。全镇青少年违法犯罪下降了85%。2009年11月,时任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实地察看了松江河镇“绿色家园”帮教失足未成年人档案建设情况,并题写了“绿色家园好”。 靖宇县已故“五老”郭喜林在自己家里建起“绿色家园”爱心基地,经常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谈理想信念、办主题展览。每逢重大节日,都在自家院子里组织孩子们升国旗、唱国歌。不仅如此,还拿出离休费6万余元资助贫困儿童。如今他帮教帮扶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成了单位的先进工作者。靖宇县政法系统关工委自2010年起将每年的8月份确定为“绿色家园”青少年帮扶月。11年间,共帮扶青少年5732名,帮扶资金和物品价值370万元。市关工委自2015年起,资助市十八中学朱同学和邰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共资助资金3.4万元。2020年,两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关工委系统“绿色家园”帮教帮扶共投入资金、物品价值1000余万元。 目前,全市“绿色家园”工作已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牵头、关工委实施、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帮教失足青少年和帮扶困难青少年的工作格局。健全了有工作对象、有工作队伍、有活动场所、有工作流程、有活动经费的“五有”工作机制。对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的青少年实行了由1+1到2+1、3+1直到n+1的工作模式。落实了帮解困、帮助学、帮矫治、帮扶志、帮就业“五帮”任务。制定了看青少年辍学率、犯罪率是否下降“两率”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全市“绿色家园”工作已步入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基因是信仰,引领人们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红色基因是忠诚,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爱党爱国;红色基因是追求,鼓舞人们奋力拼搏,自强不息。为引导广大青少年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白山市关工委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总体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又在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了“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启动仪式。 历史底蕴厚重,红色资源丰富,白山市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各级关工委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现已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关工委经常性地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广大青少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述革命历史。组织“五老”建立红色讲堂,进学校、进社区,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唱红色歌曲,编写红色教材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关工委的正常工作秩序。面对紧迫的新冠疫情,“五老”积极参战。年近耄耋的江源区城墙街道关工委主任刘桂云不仅自己到社区村屯发放防疫宣传单,而且还带领儿子和孙子老少三代冒着严寒在卡点值守。市关工委、临江市关工委全体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到卡点慰问值守人员,各级关工委还运用快板、数来宝、诗歌等文艺形式开展以艺抗疫活动,在线上宣传疫情防控常识等。2020年抗疫期间,全市各级关工委为抗疫共捐款50余万元。 “五老”倾情关爱 助力脱贫攻坚 助力脱贫显身手,大爱无疆竞风流。根据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的部署,白山市关工委积极开展“五老”关爱活动。从2018年到2019年底,确立了“十百千万”行动目标,在全市选树一个关心下一代帮扶先进品牌、十个优秀儿童之家、百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帮助千名困境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 在开展关爱行动中,白山市关工委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同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品牌。江源区关工委1500余名“五老”筹措资金20余万元,资助360名困境中小学生。长白县关工委发起建立的“鸭绿江爱心助学资金协会”捐款170万元,资助困境学生,被评为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临江市关工委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之家”,为留守儿童创造了温馨的课后学习生活和娱乐场所,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筹集资金10万余元资助困境学生和留守儿童。浑江区关工委组织“五老”为困境青少年捐款捐物价值4.46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5万元,为求学困难和面临辍学的学生送去了“及时雨”。靖宇县关工委开展了“暖春行动”,80余位“五老”和社会爱心人士,组织帮扶活动30余次,捐献帮扶资金和学习用品价值8.2万元。抚松县关工委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帮助4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为10名贫困儿童完成了初中学业,还为280余名特困学生送去崭新的服装。抚松县万良镇关工委依托“五老”和民营企业家及爱心人士共同打造了“参苗爱心协会”,为45名大、中、小学生捐资3.15万元。 党建带关建 “四同”促发展 多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早在1998年市委就制定了党委定期研究关工委工作制度、党委领导联系关工委制度和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等多项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总体部署,同党的建设一起抓。并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未来工程”,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建功新时代,关工筑华章。成立30年来,市关工委获得中国关工委、省关工委多次殊荣。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自2009至2019年,10年连续4次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14年、2020年分别荣获省、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抚松县关工委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20年在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时,市关工委主任徐世明、江源区关工委主任冯玉华、抚松县松江河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毛文珍、靖宇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孙晓红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开启新征程,再谱新篇章。白山全市各级关工委、“五老”将继续发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服务青少年、关爱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初心如磐、砥砺前行,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