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连祥
初冬时节,走进梅河口市中和镇东下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村道在脚下延伸。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温暖的灯光不仅照亮村民的回家路,更照亮了这个“美丽水库移民村”奔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东下村幅员面积7.8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482户1977人。近年来,东下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我省实施美丽水库移民村建设的契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和持续攀升。
百盏路灯,照亮民生“最后一米”
“以前,晚上出门心里总不踏实,得拿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的。现在好了,到处都亮堂堂的,晚上串个门、去广场上活动,方便又安全……”唠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村民感慨万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水库移民村,东夏村的发展建设得到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2024年,市水利局移民办投入专项资金,为村里安装100盏路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补充,更是党和政府将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的真切体现。
如今,一盏盏路灯已成为矗立在村头巷尾的“民心灯”,不仅点亮了乡村的夜晚,也温暖了每名村民的心房。
设施全覆盖,提升乡村“幸福底色”
东下村的美丽蝶变,远不止于百盏路灯。为了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资金,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实现质的飞跃。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美丽乡村。村两委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推进建设,确保乡村发展的前瞻性和有序性。2020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庄建设实现提质升级。根据自然地貌实际,打造3处景观带,7个自然屯都建起休闲广场和小凉亭,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最佳去处。清爽的夏日,老人在这里下棋聊天,孩子追逐嬉戏,广场舞的旋律则成为乡村夜晚最动听的欢快乐章。全村自来水、高速网络、有线电视实现全域覆盖。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打开手机,随时能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视频通话,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
健全环卫体系,村屯环境焕新。实行“世基公司集中清运+村民小组长分区负责”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保持村容常态化整洁。全村设置15个定点垃圾箱,由世基公司每日清运,并配备专职环卫人员日常保洁。统一的垃圾收集和转运,让“脏乱差”成为历史。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共同构筑起东下村现代、舒适、便捷、清爽的幸福生活底色。
多元并进,绘就振兴新图景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东下村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如今的东下村,已呈现出生态环境优良、村容整治常态长效、产业发展多元并进、文化底蕴日渐深厚的崭新图景。
发展村域经济,助力村民增收。2022年,村两委争取乡村振兴项目,建成暖窖1座,完成五、六、七组自来水改造工程。2023年,基础设施建设再发力,建成冷库1座,并投资100万元建成养牛场,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发挥毗邻山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绿优大米、蔬菜品牌,提升农特产品品质,拓展产销渠道,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近几年,全村玉米连年获得好收成,村两委选择地势高、光照足、通风好的区段设置集中玉米存放区,不仅利于通风晾晒,还方便集中脱粒销售,村民获得理想收入。
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基层治理。村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的窗口,始终保持高效运转,这里不仅是办理日常事务的场所,更成为连接村民与外界的信息枢纽。随着电子商务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的线上购物、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村两委连续多年举办“7·18”趣味运动会,成为全村男女老少翘首以盼的年度盛事,赛场上欢声笑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凝聚了人心。每个季度,村两委都开展政策宣教活动,将党的声音、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及时送到村民身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素质。全村46名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如同46面鲜红的旗帜,活跃在村屯的每个角落,穿梭于村组之间,认真了解群众需求。从政策宣传到民意收集,从调解纠纷到帮扶困难群众,党员始终冲在一线,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桩桩、一件件暖心的实事,密切了党群关系,融洽了干群感情,筑牢了和谐稳定的基石。
从“移得出”到“稳得住”,再到“能发展、可致富”,东下村用自身的实践,书写了水库移民村的“美丽蝶变史”。一条条平坦的路、一盏盏温暖的光、一个个绽放的笑脸,共同汇聚成东下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铿锵前行的最美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