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侯春强 郭小宇 报道 11月21日,蛟河市漂河镇永安村民委员会与吉林西小荒地民宿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以每年14万元的价格转让西小荒地生态清洁小流域旅游经营权,期限5年,总交易额70万元,这是我省第二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蛟河市落地。同日,蛟河市政府印发《蛟河市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全省首个县级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成功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从“生态优势”迈向“发展优势”。
省水利厅通过蛟河实践,探索出“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技术标准先行、制度创新护航、市场机制赋能”的县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省水利厅的全程指导下,蛟河市以西小荒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价值转化为实践载体,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县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办法,构建起“政策护航、生态筑基、交易变现、机制保障”的完整体系。
据了解,在省水利厅的统筹规划与技术指导下,蛟河市整合社会资本以及水利、乡村振兴、移民、住建等部门项目资金共3200余万元,建成西小荒地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系统布局、多级设防,形成立体化生态防护格局:沿湖农田边缘的生态沟梗拦滤带,有效阻滞泥沙、削减农业面源污染;道路旁的连锁块排水沟与沉沙池,实现径流畅通与泥沙净化协同;村旁排水沟两岸的生态砌块护岸与柳桩护岸,成为“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并重”理念的生动实践。
为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计价”难题,省水利厅明确“实物量法+替代成本法”的核算路径,并协调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开展专项核算。核算结果显示,西小荒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年生态产品总价值1346.68万元,为交易定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省水利厅推动下,蛟河市同步出台《蛟河市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是省水利厅推动制度创新的核心成果,确立“投入统筹—产品培育—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收益反哺”全链条制度体系,填补了全省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空白。
《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生态产品交易收益的90%专项用于水土保持领域,具体分为三部分:已建水土保持工程的维修养护与效能提升;新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投资;生态产品的培育、监测、核算等基础性工作。剩余部分可用于支持项目区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等公益性事业。这一创新性规定确保了“治理—收益—再治理”良性循环机制的有效运行。
《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迈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蛟河实践探索出的县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从西小荒地小流域的生态蝶变,到全省首个县级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的建立,省水利厅将以蛟河实践为基础,完善政策体系,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更多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美丽吉林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