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林 王健 本报记者 郭小宇
金秋时节,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老岭村的120多亩榛子林里,满树金黄的榛果压弯了枝头,村民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翻飞间将饱满的果实收入篮中,欢声笑语在山林间回荡——这片曾闲置的土地,如今结出满满的“致富果”。
“今年能收近两万斤榛子,算下来村集体收入能破8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徐有道捧着刚摘下的榛子,笑得眼角起了褶。老岭村的榛子产业,始于村集体对闲置土地的“唤醒”:通过租赁村民土地统一规划种植,再优先雇用本村人管培采摘,形成“土地租赁得租金、田间务工赚工钱”的双赢模式。
老岭村的榛子能打响名气,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里海拔900多米,高海拔带来的充足光照和较大昼夜温差,让榛子攒足了香甜口感。为种出好榛子,徐有道多次跑到永吉县、临江市“取经”,带回科学种植技术,总结出“剪枝、施肥、打药”三步管理法。“咱这榛子不光香,还带甜味,回头客特别多!”徐有道剥开一颗榛子,果仁饱满油亮,入口满是醇厚香气。
丰收的喜悦,藏在村民的笑脸上,也飘向了千里之外。村民刘国芝特意挑出颗粒最大的榛子,打包10多箱寄往远在浙江的儿子。儿子尝过之后,立刻让同事“追单”,山东、海南、辽宁的亲友也纷纷托她邮寄。“我妹妹在辽宁,吃完就打电话说‘姐,这榛子咋这么香’,又让我补寄4箱!”说起这些,刘国芝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如今,小小的榛子已成为老岭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更让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徐有道盘算着下一步计划:“接着扩大种植规模,销售渠道也得拓宽,让这‘金果果’带着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