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本报记者 吴连祥
“看,这些蚕宝宝多壮实、多可爱呀,通身上下透着丰产喜气,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望着遍布山野的蚕茧,柳河县时家店乡农安村柞蚕养殖户杨恩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五谷飘香时,柞林传佳音。走进时家店乡柞蚕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山坡上、柞林间,金黄色的柞蚕布满柞树叶片,勤劳的农人舞动灵巧的双手,正在收获成熟的蚕茧,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全乡柞蚕养殖喜获丰产,销售额可望突破44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万元。
柞蚕,又叫山蚕、天虫,是一种吐丝昆虫,它食柞叶、饮晨露、沐清风、听鸟鸣,铸成绿色有机食品,可以入药。蚕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丝绸,可以说柞蚕全身都是宝。
放养柞蚕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并且不占用耕地、不使用农药,属于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柞蚕产品由单一的纺织工业原料、餐桌菜肴向服装、医药、保健、食品、生防、化工、美容、旅游等领域延伸,优等大黄蛹每斤售价达到70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在振兴乡村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进程中,时家店乡前瞻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经过考察调研市场,决定发挥当地柞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引领扶持农民发展柞蚕养殖产业。同时,推出扶持措施,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农民发展柞蚕养殖产业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农安、时家店、煤窑堡、长兴等村的柞蚕养殖户已发展到60户,养殖规模已从当初的1000亩发展到5000余亩,构建起“一村带一片、四村连成片”的产业发展格局。现在,柞蚕养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朝阳产业”。
为了推动柞蚕养殖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一开春,乡里就组织技术人员、柞蚕养殖经营主体考察蚕业市场,拓展发展视野。举办线上线下技术培训班,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在乡村组织的引领扶持下,今年全乡已有60户农民发展柞蚕养殖,在养殖基地柞树林带放养蚕籽300余斤。
蚕籽上了山,技术服务随后跟进。镇里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他们跋山涉水,翻越沟壑,深入柞树林间,悉心指导养殖户科学规范养殖,及时防治病虫害,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技术服务跟上了,成活率就提高了,大家养殖柞蚕的劲头也更足了,于是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午后的长兴村柞蚕基地,蚕农踩着未干的露水,穿梭在齐腰高的柞树丛中采摘新鲜柞叶,喂养幼蚕。指尖翻飞间,一片片鲜嫩的柞叶就装满了竹筐;暮色中的煤窑村养殖户蚕房,灯光透过窗户映出忙碌的身影,村民打着手电仔细查看即将结茧的蚕宝宝,不时调整蚕架的间距,确保通风透光;农安村的蚕茧收购点前,杨恩友和邻居正将装袋的蚕茧过秤,看着秤上跳动的数字,大家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这样忙碌的场景,从春到秋从没有间断过。繁忙的劳作中,每一个身影都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致富的希望。
随着柞蚕养殖产业的发展,用工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柞叶采摘、蚕期管理到蚕茧分拣、蚕蛾培育,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手,干活能手在养蚕季可挣上万元,剩余劳动力实现了“不用出村就能挣钱”的心愿。
野蚕缘柞自成茧,山乡处处发新枝。如今,时家店乡5000余亩郁郁葱葱的柞树林已经成为柞蚕生长的天然乐园,每年通过柞蚕取食、自然代谢,还能促进柞树更新生长,减少林间杂草,成为守护林业生态的恒久屏障。“靠山吃山、养山富山”的柞蚕产业,正以生态与经济“双赢”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