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晟昱 王凯 本报记者 张立蕴 徐文君
金秋的风掠过松嫩平原,拂过镇赉大地的百万亩良田。连片的稻田里,稻浪翻滚如鎏金海浪,每一株稻穗都沉甸甸地垂着,颗粒间仿佛凝结着阳光与嫩江水的馈赠;玉米地里,饱满的籽粒撑裂了苞叶,剥开时能嗅到阳光晒透的清甜;水田深处更藏着惊喜,手指探入清澈的水中,便能触到肥蟹挥舞的金爪、鲜虾灵动的身躯——这座被嫩江滋养的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县,正以科技为笔,在黑土与碧水间,细细勾勒出粮渔双收的丰收图景。
数字背后的“稳粮”硬实力
2025年的镇赉,每一组农业数据都透着“稳”与“增”的底气。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307万亩,较上年增加2万亩;29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155.9万亩水田格外耀眼——这一规模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11.9%,如同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水田里的基石”。
秋风再起,收割机的轰鸣声已在田野间响起,金属履带碾过田埂,锋利的割刀掠过稻穗,金黄的稻粒瞬间涌入粮仓,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今年水稻产量21亿斤,较上年增产0.4亿斤,够近千万人吃一年!”镇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自信;大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2500亩稻田边,负责人李福捧着刚收割的稻穗笑开了花:“240万斤!比去年多了15%,这稻粒饱满得能攥出米油!”而在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育种田里,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马巍正蹲在田埂上测产,指尖捻着稻种仔细查看成熟度,收购企业的代表在一旁频频点头,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望着连片的稻浪,眼角泛起笑意。
北纬45°的黄金玉米带,赋予镇赉另一重丰收底色。115.6万亩玉米地里,粗壮的秸秆托着饱满的果穗,风一吹发出“沙沙”的欢响,2025年预计产量15.8亿斤,较上年增产0.3亿斤;12.6万亩大豆的豆荚鼓胀,贡献0.35亿斤产量;5万亩油料作物的果实挂满枝头,产出0.26亿斤——多元作物布局,让镇赉的“粮袋子”既装满又装实。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的“绿色粮仓”,曾是一片pH值超10的“白色荒漠”。是科技的力量,让盐碱地重获生机:省农业科学院与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柠檬酸石膏+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激活剂”技术,像给土地装上了“呼吸阀”,不仅让板结的盐碱地变得松软,改土成本还降低40%,每公顷能为农户节约4000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更让11.5万亩“问题土地”逐步蜕变为亩产千斤的高产田,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长满了希望的庄稼。
稻渔共生的生态增收密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江南诗意,在镇赉的水田里有了更生动的诠释——这里不仅有蛙鸣,更有“稻蟹共舞”的热闹景象。51.5万亩养殖水域如同撒在大地上的碧玉,2025年全年渔业预计产量3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让“水上增收”成为镇赉丰收的另一张名片。
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稻田里,农户弯腰拨开茂密的稻丛,清水瞬间泛起涟漪,肥硕的大闸蟹立刻挥舞着金爪往稻根下钻,蟹壳上的光泽在阳光下格外鲜亮;盛家围子基地的虾塘边,工人拉起渔网,个头饱满的清水小龙虾“蹦跳”出水,最大的足有二两半,无需复杂烹饪,清水煮后剥开,便能尝到虾肉里自然的鲜甜。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模式,让土地的价值翻了番。
嫩江大闸蟹早已成了镇赉的“明星产品”,“青壳白底、金爪黄毛”的特质,让它成为中秋餐桌上的新宠。在吉黑蒙水产品交易市场,运输车辆来来往往,车厢里装满鲜活的大闸蟹,泡沫箱里的冰袋保持着低温,确保它们抵达全国各地时依旧生猛——这里全年螃蟹交易量已突破1000万斤,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螃蟹集散地。不远处的茭白田里,近5000亩茭白长势喜人,雪白的茭白肉鲜嫩多汁,既是市场的“抢手货”,更是镇赉改造盐碱地的“活见证”。
这些江南物种能在北国扎根,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持续攻关。吉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一次次优化“南物北种”“南虾北养”技术,调节水质、改良土壤、选育种苗,终于让大闸蟹、小龙虾、茭白在嫩江的弱碱水环境里“安了家”,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路。
新质生产力激活田野新动能
镇赉的丰收,从来不是“靠天吃饭”的偶然,而是“科技为犁”的必然。在吉林协联打造的6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四情”监测站如同田野里的“智慧大脑”,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气象灾情数据,后台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与施肥量,每一滴水、每一勺肥都用在“刀刃上”;16.4万亩“稻蟹共舞”的农田里,摄像头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态与水质变化,农户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稻田与虾塘的情况,科技让“精细种养”变得简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镇赉抗逆增产的关键。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吉粳129等耐盐碱水稻品种,根系仿佛有“智慧”,能主动吸附土壤中的
盐离子,配合微生物改良剂实现“以种适地”——改良后的水田,首年亩产就突破千斤,让盐碱地种出高产稻不再是梦想。
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实践,让科技的红利更快惠及农户。来贝农业研发的生物质有机育苗基质,把原本无用的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肥沃的育苗养料,既实现了循环利用,又为秧苗
打造了“营养温床”,长出的秧苗更壮、抗逆性更强;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50公顷稻蟹共养田,每公顷不仅能产9吨优质水稻,螃蟹还能带来额外收益,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既保护了生态,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应用,科技正让镇赉的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202
5年38亿斤的粮食总产量、10亿元的渔业产值,不仅是丰收的数字,更是镇赉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每一粒粮食、每一只鱼虾,都承载着科技的力量,也描绘着北国沃野永续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