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苜蓿叶尖,我背着帆布包穿过双辽草原的晨雾,包里除了巡查记录本,总夹着几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吉林农村报》。这份报纸,见证了我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的三十余载光阴,更承载着无数草原儿女与黑土地的深情对话。
初遇:报纸的星光照亮草原夜
1986年的深秋,我作为双辽草原站技术员,在整理牧民送来的虫害样本时,偶然在站长办公桌上瞥见一份《红色社员报》。泛黄的纸页上,《草原守护者——科尔沁牧民的治沙传奇》如炬火般点亮了我的视线。文章讲述的正是与我们相邻的通榆县牧民,如何用柳条捆扎沙丘、以柠条固沙育草的艰辛历程。
“原来我们的故事也能登上报纸!”当晚,我借着马灯的光亮,将白天记录的牧民改良羊圈的笔记工整誊写,寄往报社。三个月后,当《双辽草原上的“羊圈革命”》带着墨香出现在头版时,牧民巴特尔捧着报纸的手都在颤抖:“王技术员,这上面说的就是我改良的漏粪地板!”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文字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连接草原与世界的桥梁。
共生:笔尖流淌的草原四季
从此,我的帆布包里永远装着两种本子——巡查记录本与写作素材本。春天记录牧草返青时的墒情变化,夏天追踪蝗虫迁徙的轨迹,秋天测算青贮饲料的营养配比,冬天整理牧民抗灾保畜的智慧。这些沾着草屑与泥土的笔记,最终都化作报纸上的铅字。
1998年旱灾期间,我连续三个月驻守在受灾最严重的茂林镇。白天与牧民挖井找水,夜晚在帐篷里撰写《旱海求生:草原人的七种抗旱秘籍》。当报纸用整版篇幅刊登我们的抗灾经验时,内蒙古的牧民专程赶来学习秸秆微贮技术。
2003年,我深入隔离牧区,记录蒙古族医生其木格用传统药浴为羊群防疫的故事,写成《草原上的防线》,推动全省建立牧区动物疫情直报系统。当其木格医生捧着报纸对我说“这是我们牧民的护身符”时,我深深体会到媒体人的责任与荣光。
传承:报纸架起的连心桥
2010年我担任草原站党支部书记后,在站里设立《吉林农村报》阅读角。每周三的“读报日”,老牧民巴雅尔会戴着老花镜朗读《草原生态补贴政策解读》,青年技术员小李则用手机拍摄新型围栏安装示意图发到牧民微信群。这份报纸成为连接三代草原人的精神纽带。
2018年退休前,我整理出300余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按“草原生态”“牧民故事”“技术推广”三大主题分类装订。在交接仪式上,我将这套泛黄的剪报集交给年轻党员小张:“这些文字里,藏着草原的呼吸与脉搏。”如今,小张带领的“草原新媒体团队”已开通抖音账号,用短视频延续着与《吉林农村报》的情缘。
回望:永不褪色的油墨情
去年深秋,我回到曾经驻点的茂林镇。在牧民新居的书架上,依然整齐摆放着捆扎成册的《吉林农村报》。72岁的老站长翻开1998年的报纸,指着《旱海求生》的文章笑道:“当年你写的柠条种植法,现在演变成‘草畜一体化’模式啦!”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纸页上,那些记录着草原变迁的文字,仿佛化作跳动的音符。
如今,虽然已不再需要背着帆布包巡查草原,但每月等待邮递员送来报纸的习惯从未改变。每当抚摸那些带着油墨香的文字,就会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在帐篷里就着马灯写稿的年轻人。这份与《吉林农村报》的情缘,早已超越简单的投稿与发表——它是草原儿女与黑土地的对话,是技术员与牧民的心声,更是一个时代记录者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暮色中的双辽草原泛起金色的波浪,远处传来牧归的铃铛声。我轻轻合上最新的报纸,在扉页写下:“致三十年后的自己:这里有你用文字守护的草原,有永不褪色的初心。”
作者曾任双辽草原站党支部书记,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