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首页
第05版:黑土地

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孙成文

也许是一种巧合。当我们辽黔散文作家“重走东北抗联路”采风团一行抵达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时,我随意看了一下时间,正好跟解密的日伪档案中记载的杨靖宇将军当年在这里牺牲的时间相吻合——下午16时30分。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三道崴子,位于靖宇县城西南六公里处,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

此时,天空突降阵雨,刚刚还是晴空万里。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来,那种疼惜与悲愤交织的情绪,让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随着众人默默地冒雨从陵园的正门牌楼进入。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陵园的牌楼采用古式黄色琉璃瓦建筑,正面是陈云亲笔题写的“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蓝底金字,背面是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金色大字。沿水泥甬路前行100多米处的中心广场上,耸立着用浅褐色花岗岩石雕琢而成的杨靖宇将军的塑像,黑色大理石围成的基座上,是彭真题写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金色大字。广场两边的苍松翠柏,在雨水的洗涤下更显庄严。

就在所有祭拜者秩序井然地集聚在杨靖宇将军塑像下时,雨突然就停了,紧随的就是一道彩虹从水雾蒙蒙的深壑中拔出,那一抹淡淡的蓝黄红交织的色彩若隐若现,在杨靖宇将军塑像的上空画个圆弧。

此番景象,一名来自辽宁的作家用了一个词形容:气贯长虹。这个词,不仅应景,更与杨靖宇将军的气概、气势、气魄完全符合。

似乎,在这道恰好的彩虹加持下,我们的祭拜活动更具氛围。尤其是音响中循环播放的那首诞生于1936年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让现场的气氛变得格外肃穆,歌词中传达出对抗日志士和民族觉醒者的歌颂、以及朴素、轻缓的旋律,达成了我们一行祭拜者深沉情感的共鸣。

黄色菊花围成的花篮放在底座正中、一枝枝白色的菊花有序地摆放、一段低沉却又不失激昂的祭文、一分钟的默哀、三鞠躬的敬意,连同几声女性的抽泣……这一切都是后人对一个伟大民族英雄无限地崇敬和深深的缅怀。

前方不远处的一块青石精心磨制而成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刻着“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12个正楷大字,背面刻有杨靖宇同志简历;碑身两侧镶边的条石面上刻有民族风格的回字形花纹、红灯和海浪花等饰纹,碑首起脊成瓦楞形。

纪念碑旁的常青树,正是杨靖宇将军1940年2月23日只身一人与日寇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时背倚之树。常青树下的碑文记载:“原树是一棵直径约0.6米粗的‘扭筋子树’后因年久干枯朽烂,靖宇人于1963年春,将这棵杉松移植此处,用以缅怀先烈,意喻将军英灵永存,万古长青。”故名常青树。

仰望着这棵移栽了62年之久高大粗壮的杉松,树干笔直、树冠如盖,四季常青,如将军忠骨,挺立不屈。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仿佛时间又回到了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将军依靠此树,孤身一人面对强敌的血战中,胸部连中多枪倒在树下。

此时,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悲壮场面:杨靖宇将军的血流在雪地上,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是那样醒目耀眼的鲜红。风穿树林,发出阵阵悲鸣,片片雪花簌簌落下,那是巍巍群山、苍莽深邃的原始森林在为没能为这位不屈的英雄提供掩护而扼腕叹息,是天公、大地在为这位忠诚的战士垂泪!

在杨靖宇将军殉国的常青树的南面,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广场,正中矗立一座15米高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塔,塔身正面刻有朱德元帅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3个金色手书大字。15米的塔高,标志着杨靖宇将军自1925年加入共青团到1940年为国捐躯,为民族解放艰苦奋斗了15年。

纪念塔背靠着满是杉松的山坡,此时夕阳斜照的松林,将白色的纪念塔映照得更加醒目。尤其是塔的背景中那一大片高大的杉松林,在我看来,它们跟杨靖宇将军那天地英雄气,浩然壮国魂的精神是十分匹配的。

杨靖宇将军,您正如此塔,注定成为我们民族不倒的一个大大惊叹号!

山河念英魂,浩气共长存。其实,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凭吊的我们也深知: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杨靖宇将军等民族英雄,是黑暗中的一道强光,对祖国和人民最为忠贞的信念,让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慷慨赴死。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