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 肖桂仙 本报记者 徐文君
从松花江畔起飞,舒兰白鹅产业振翅翱翔,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
从2021年到2024年,短短三年,舒兰白鹅的养殖量从28万只狂飙至1040万只,成为全省白鹅养殖第一大县,稳稳站在全国白鹅养殖的前列。
在舒兰,白鹅产业不再是传统的单打独斗,而是从养殖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舒兰白鹅”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白鹅产业,为何能在舒兰这片土地上“一鸣惊人”?它又将如何继续引领舒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我们走进舒兰,探寻一只鹅的“产业传奇”。
政策“护航” 开启白鹅产业新征程
2022年,舒兰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实际,将白鹅产业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强市产业。为了让白鹅产业迅速“起飞”,舒兰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扶持到技术服务,全方位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建设不少于667平方米的鹅舍,有近万元补贴;养鹅1000只以上最高可享受4万元贴息贷款;每只鹅保费2元,养殖户承担0.6元,剩余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补贴;与屠宰企业签订协议,确定保底收购价格……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养殖户马长胜说。
2022年,舒兰成立3个白鹅产业推进专班,解读政策、招商引资、落实项目。在政策拉动和服务带动下,舒兰白鹅养殖端产值在2022年达到2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近4000万元。
模式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为了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养殖模式,舒兰市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并在本地进行反复试验。最终,他们找到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之路。
舒兰市规模化发展120天寒地生态鹅、150天小老鹅、富硒鹅等养殖品种,培育“70天圈舍+N”养殖方式,实现周期短、批次多、见效快。同时,推广盘活闲置棚舍、产业扶贫“振兴鹅”、房前屋后散养、“党支部+合作社”孵化器、林缘水缘养殖、周边城市域外代养这7种适宜养殖模式。
林缘水缘养殖模式,利用林地周边、水库沿岸等资源,养殖白鹅442.79万只。开原镇养殖大户刘金平采取这种养殖模式,饲养白鹅24万只、种鹅3万只。产业扶贫“振兴鹅”模式,为当地3738户脱贫户每户发放鹅雏30只,户均年增收675元,共养殖“振兴鹅”11.1万只,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了一条白鹅产业扶贫新路子。
产业集聚 打造全链发展新高地
在白鹅产业发展过程中,舒兰市始终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从养殖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精心布局。
在养殖环节,舒兰市建设百万只白鹅养殖示范园区2个、十万只标准化养殖园区12个、万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园区235个,形成规模化养殖格局。
在加工环节,舒兰市引进美中鹅业,建设了过渡性屠宰场,目前日屠宰量可达到1.2万只以上。2022年,舒兰市抢抓专项债政策机遇,建设白鹅产业园,打造核心区、屠宰加工区、鹅肉产品生产加工区、鹅饲料生产加工区等八大功能区,总投资14.2亿元,占地面积34.05万平方米。
产业园建成达产达效后,将打造集白鹅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鹅绒生产、羽绒制品加工、羽翎产品生产、饲料生产、研发教研、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园区采用“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园+养殖基地+养殖户”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年可实现产值59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3.1亿元,带动就业1.9万人。
截至目前,舒兰市白鹅养殖量达1040万只,白鹅现存栏量350万只、出栏量351.8万只;龙头企业15家,其中,鹅绒制品企业1家、屠宰企业2家、孵化场2家、还有水洗绒加工、冷冻肉制品、饲料加工、鹅血冻干粉加工等项目10家。
科技赋能 引领产业发展新潮流
为提升养殖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舒兰市将白鹅养殖赋予科技的力量,迈向智能化。舒兰市的鹅养殖采用智能脚环、物联网智能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率,还可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未来,养殖场将引入‘吉鹅云’数据平台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脚环,养殖人员可以实时监测鹅群的健康状况,实现全程溯源;物联网智能设备则让鹅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尽在掌握,实现精准调控;自动清粪设备则有效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吉林省舒雁鹅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谭忠来说。
“自动喂食、自动饮水等设备的普及,使得养殖过程更加便捷高效。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提升了舒兰白鹅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孙永峰说。
如今,舒兰白鹅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未来,舒兰市将继续围绕白鹅产业做文章,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养殖环节,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在加工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深加工企业,开发更多的鹅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让舒兰白鹅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舒兰白鹅,正以昂扬的姿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续写富民强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