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首页
第05版:综合新闻

文明浸润乡土 共绘发展新篇

——探寻辽源市新力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的“文化密码”

辽源之北,老道山脚下,灯塔镇新力村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3.6平方公里的盆地间。近年来,村“两委”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农耕向多元产业发展,砖瓦化住房、硬化街巷、自来水入户……从“涣散村”蝶变为“好人村”,孕育出230余名各类人才,更锻造出“勤劳勇敢、爱国爱民”的精神底色。

乡村文脉薪火传

2016年,新力村党支部换届,张井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环境差、产业弱、人心散”的困局,张井春认为要改变乡村面貌,必须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以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振兴。他决心从新力村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全村振兴发展的精神密码,决定撰写《新力村史》。

编写一部村史,哪有那么简单?说干就干,张井春带领班子成员走访村中高龄老人、历史亲历者或知情人,历时8个月的走访、记录和综合整理,完成了《新力村史》原稿。这部村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自然地理的风貌、人口村落的变迁、经济物产的消长,更成为传承文明的“活教材”——书中记载的先辈开荒拓土、艰苦奋斗、互帮互助、支援国家建设的奋斗历程以及乡贤人才的先进事迹,让村民重温了传承在血脉中的纯朴善良和勤劳勇敢,找到了向新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一部村史既展现了家乡的山水和乡愁,更激发了全村人自立自强、致富振兴的奋进动力。

家规家训润民心

“孝亲敬长、勤俭持家”“诚信为本、和睦邻里”……新力村二组的“家规家训一条街”上,家家户户大门镌刻的家训如无声的教诲,勾勒出村落的精神图谱。这条街不仅是景观,更是新力村“先富脑袋、后富口袋”发展理念的缩影,村党支部将分散的家规家训系统梳理,打造“一户一特色”的文化长廊,让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文化浸润催生文明之花。村里成立“新力村调解委员会”与“张井春个人调解室”,年均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30余起。“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上门服务。党员许日新卧床多年,村两委坚持“送书送课”,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的新力村,孕育出2名“中国好人”、2名“吉林好人”、10名“辽源好人”,11户家庭获评“好家风之家”,付春江夫妇获得“省级净美家庭”称号,“文明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纷至沓来。

产业激活新动能

“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乡村振兴根本上要靠产业振兴。村党支部领办的金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产业振兴的“金钥匙”。合作社以“支部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整合602名村民入股,建成2栋茉莉香葡萄暖棚、3栋蔬菜冷棚、510亩玉米基地,繁育黄牛70头。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7.8万元,人均分红960元。

产业发展背后是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党支部推行“村企+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户+社会资金”模式,将分散农户“抱团”发展;开展“五星级党支部”“六好党支部”创建,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筑牢红色堡垒;每年培养年轻党员,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村民王大爷感慨:“入社后不仅年底能分红,农闲时还能在暖棚打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生态治理绘新景

漫步新力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让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干净的街道、整齐的院落、环保厕所、成排的树木映入眼帘,整洁的村容村貌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紧抓“千村示范”项目,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让“比学赶超”蔚然成风。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张井春的话掷地有声。新力村以村史为魂、以文化为脉、以产业为基,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当历史与现实在新力村交汇,从《新力村史》里的先辈足迹,到家规家训街的文明新风,再到合作社里的丰收图景,新力村的故事证明: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激活内生动力,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大树枝繁叶茂。正如老道山的松柏,历经风雨仍向着朝阳生长,新力村正以“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蓬勃生机,书写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