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佳 本报记者 侯春强
清晨的阳光穿过红松林的缝隙,照在刘福有布满皱纹的笑脸上。这名65岁的农民正在查看赤芍的长势,脚下的土地松软肥沃。“二十年前这还是个废矿坑,现在成了咱村的‘绿色银行’。”他乐呵呵地说。
在通化县光华镇光华村,这片占地75.26公顷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记录着一个村庄的生态蝶变。2002年,光华镇有利家庭农场总经理王培军与光华村签订了7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村里废弃的硅石矿区,本想带着大家致富,却不想走了十几年弯路。
“那会儿就想着来钱快,葡萄、蓝莓、大樱桃挨个试了个遍。”王培军蹲在地头,掏出一支烟点上,“最惨的时候赔进去560万元,差点把家底都搭上。”回忆起那段日子,这名东北汉子仍忍不住摇头。
转机出现在2020年春天。水土保持专家来村里考察,给王培军指了条明路:“得先把这片山的‘病’治好,才能谈挣钱。”在水利部门指导下,他们开始了一场“生态手术”,创新采用“矿山遗迹类壤土层重构技术”,开展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技术员教他们在山上种红松,林下种赤芍、百合,形成立体种植。“红松固土,药材挣钱,这叫‘以短养长’。”王培军说得头头是道。
最令人叫绝的是矿坑改造。水土保持技术员利用坑里的积水,修了6座过滤池,用生态沟连成水系。昔日的危险矿坑,如今成了游人拍照的“叠水景观”。
如今,走在示范园里,春有百花夏有荫,秋收松子冬赏雪。村民于俊成正在药材地里给游客当向导:“过去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村的,现在城里人抢着来咱这打卡!”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腰包鼓了。刘福有给记者算账:在园区干活一天工资180元,一年能挣3万多元。像他这样的村民有几十人,都是五六十岁的年纪,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了周边乡镇,目前这套模式已经推广到340多公顷土地。
夏日里的示范园,来自通化市的中学生正在科普长廊参观。“看到废弃矿山能变得这么美,我们的‘生态课堂’很受启发。”学生纷纷表示。示范园还承担生态教育功能,去年共接待50多场研学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镇作为通化市的水源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蓝莓小镇等称号。近年来,示范园聚焦林下经济,以红松赤芍为主导,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务工人员有了实质性的经济支持。”光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魏世保介绍。
山风吹过,红松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个村庄的绿色传奇。从“靠山吃山”到“养山致富”,从满目疮痍到绿水青山,从血本无归到共同富裕,光华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示范园最高处远眺,层林尽染,水光潋滟。王培军望着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说:“保护好山水真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这里被评为吉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正在规划申报国家级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