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一颗香瓜成就一方特色产业

——探寻德惠市布海镇“五化”模式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郭小宇

在德惠市布海镇,香瓜种植已从最初的零散棚膜经济,发展成为带动数千农户增收、年产值超8亿元的特色支柱产业。凭借29年种植经验的“瓜王”郭传义、标准化种植的立雪家庭农场、全产业链布局的“布海簋市”,共同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图景。从冷棚二茬瓜错峰上市,到早茬瓜抢占“五一”市场;从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到“五化”模式经营,布海香瓜正以品牌化、产业化路径,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瓜棚里的“时间经济学”

错峰上市抢占先机

当东北大地还笼罩在暮春的微凉中,布海镇的早茬香瓜已抢先叩开市场大门。传义种植合作社的两栋早茬香瓜大棚内,金黄圆润的香瓜藏在绿叶间,浓郁的甜香扑面而来。“去年12月育苗,2月中旬移栽,五一假期正好开园。”郭传义一边接听预约电话,一边展示刚采摘的香瓜,“早茬瓜比常规种植提前20多天上市,初期价格能卖到每斤50元。”

高收益背后是高投入。早茬香瓜需要在寒冬时节育苗,不仅要投入更多保温设施,还需更精细的温度控制技术。“育苗期棚内温度要保持在25℃以上,晚上得加盖三层棉被。”郭传义坦言,最初尝试时曾因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幼苗冻死,但凭借29年积累的经验,他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如今,这两栋大棚1.1万株瓜苗,预计能为合作社带来数十万元的初期收益。

作为有着29年种瓜经验的老手,郭传义深谙“时间差”的市场法则。二茬香瓜从1月育苗、3月19日移栽,历经两个月精细化管理,在5月20日左右迎来采摘高峰。“二茬瓜正好接上早茬瓜的空档期,那时候市场上同类产品少,价格能稳住。”他指着瓜藤上初现雏形的幼瓜介绍,通过控制植株生长节奏,不仅能保证每颗香瓜糖度达到16度以上,还能实现错峰上市。

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冷棚种植通过温度调控和水肥管理,将香瓜生长周期精确到天。合作社采用“采摘+顺丰邮寄”的销售模式,预订电话响个不停。“江苏、深圳的客户通过微信下单,我们用顺丰空运,48小时内就能让香瓜从瓜棚到餐桌。”郭传义的手机里,满是外地客户发来的催单信息,这些因口感甜脆而积累的“粉丝”,让布海香瓜突破了地域限制。

这种“人无我有”的市场策略,正是布海香瓜产业的活力所在。随着早茬瓜和二茬瓜的接力上市,布海镇香瓜的市场供应期从“五一”假期持续到盛夏,长达两个多月的销售周期,让当地农户实现了“错峰增收”。

从“散兵游勇”到“产业军团”

规模化发展的进阶之路

走进立雪家庭农场,十余名工人正熟练地嫁接香瓜苗。负责人姜喆介绍,农场现有4栋大棚、2栋温室,头茬香瓜每栋产量7000公斤,收入3万元;二茬黄瓜每栋产量2万公斤,收入4万元。这样的经济效益,正是布海镇瓜菜产业30年发展的缩影。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布海镇农民开始探索棚膜经济,从最初的几栋简易大棚,到如今形成2200公顷的种植规模,产量6.24万吨,产值8.2亿元。数据显示,全镇2700余农户从事瓜菜种植,带动0.7万人次就业。预计到今年底,种植面积将扩大至2500公顷,产值突破9亿元,从业人数达0.9万人次,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以前是自家种自家卖,现在是合作社带着大伙闯市场。”姜喆的感受折射出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传义种植合作社、立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让分散的农户得以抱团发展。郭传义的合作社不仅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还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让农户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在布海镇的产业规划图上,“五化”模式正重塑着香瓜产业的发展路径。以新建成的“布海簋市”为基地,布海香瓜产业园和种植联合体正在形成;以102国道和德九公路为轴线,两条产业示范带串联起沿线瓜棚。

“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这‘五化’是我们的发展密钥。”布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渠道,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把控。

在立雪家庭农场,工人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嫁接、打蔓、疏果,每颗香瓜都要经过糖度检测才能上市。这种标准化生产带来了品质的飞跃。布海瓜菜先后获得国家和吉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称号、绿色食品证书,2019年“德惠布海香瓜”被列为长春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获“吉林省香瓜之乡”称号,2022年成为长春市区域公用品牌。这些荣誉背后,是从田间到舌尖的严格品控。

从“卖产品”到“卖故事”

品牌化突围实现价值跃升

“布海香瓜外皮淡绿如玉,内瓤甘甜似蜜。”这句流传在消费者口中的评价,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品牌价值。2022年,布海镇启动农产品地理标识认定工作,试图为香瓜贴上“原产地”标签。

“地理标识不仅是一个商标,更是品质的保证。”镇农业站工作人员介绍,申请地理标识需要严格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为此,布海镇邀请省农大、农研院的专家制定《布海香瓜种植技术规范》,对土壤、水质、种植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如今,每颗贴上地理标识的香瓜,都可通过二维码追溯种植全过程。

品牌化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过去农户卖瓜论“堆”,现在论“个”;过去批发价每斤几元钱,现在精品瓜能卖到每斤20元以上。“同样的香瓜,贴上地理标识后,收购价能提高30%。”郭传义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去年通过品牌化销售,增收超过10万元。

在传义种植合作社,郭传义也玩起了直播。他的直播间里,在线人数常常突破千人,不少南方客户就是通过直播认识了布海香瓜。这种“从瓜棚到屏幕”的零距离展示,让品牌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技术赋能提升科技含量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蓟马虫害一直是香瓜种植的难点,现在通过生物防治技术,虫口密度降低了70%。”在布海镇的技术培训会上,农业专家正在讲解新型防治方法。针对农户反映的蓟马虫害、嫁接方式繁琐等问题,布海镇与省农大、农研院建立技术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

姜喆对此感受深刻。“以前嫁接瓜苗全靠手工,一天最多接200株,现在用改良后的工具,效率提高了一倍。”他展示的新型嫁接夹,不仅提高了成活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这些技术改进看似微小,却让每亩地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数百元。

为了让技术普及更到位,布海镇在香瓜种植集中的行政村举办多场次培训会,每年培训乡土人才200余人次。郭传义作为“土专家”,也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合作社分享经验。“好技术要大家一起用,产业才能整体提升。”他说。

从郭传义的冷棚到立雪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种植,从“布海簋市”的交易市场到“香瓜节”的品牌盛宴,布海镇正在用一颗香瓜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连片的瓜棚上,那些带着露珠的香瓜,不仅是农户增收的希望,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