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在《吉林农村报》里找“养分”

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林农民,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吉林农村报》是我耕作之余最珍贵的“精神庄稼”,陪伴我走过几十载春秋。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还没有普及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主要靠收音机和报纸。第一次接触《吉林农村报》,是在村头的代销点。当时报纸被卷成筒,插在货架角落,油墨香混着农资的味道。我凑过去,看上面讲梨树县的玉米种植经验,字里行间全是“苞米增产”“化肥咋使”的干货,像挖到了“种地秘籍”,从此便与这份报纸结了缘。

那时,我家承包了几亩旱田,种玉米总犯愁。报纸上连载的“黑土地种植问答”栏目,成了我的“救星”。有一回,玉米苗期发黄,我急得睡不着,翻出旧报,竟在一篇农技文章里找到答案——土壤缺氮,要追施尿素。照做后,玉米真的缓过劲,秋后收成多打了两麻袋。从那以后,我把报上的农技知识抄在本子上,施肥、灌溉、防虫,按“报上说的”来,田里的庄稼越来越争气,家里的余粮也一年比一年多。

《吉林农村报》不仅教种地,还让我看到外面的“新天地”。记得有篇报道写邻县发展木耳大棚,图文并茂讲咋建棚、咋接种。我跑去取经,回来试着搞了两小棚,第一年就赚了好几千块,成了村里“敢吃螃蟹”的人。后来,报纸上又讲农产品电商,我虽不太懂电脑,但跟着琢磨,托在外打工的孩子帮忙开网店,把家里的杂粮、笨鸡蛋往外卖,渐渐跟上了“互联网 + 农业”的步子。

和编辑记者的交流,更让这份报纸有了“温度”。有一年,我写了篇“咱农民也盼科技下乡常来”的投稿,塞进镇邮局的邮筒。没想到过了半个月,接到报社打来的长途电话,编辑李老师和我唠了半个多小时,问村里农技需求,还说要把我的想法反映给相关部门。后来,报纸真的开辟了“读者呼声”版块,不少乡亲的建议都登了上去,咱农民的声音,真能通过这张报传出去、被听见。

这些年,报纸也在变。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纸媒到有了公众号、短视频,可对我来说,它的“根”没变——始终贴着黑土地,说咱农民的事儿。现在,我每天晌午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读报,孙子在旁边刷手机看报社的直播,老的少的,都能从这份报里找到“养分”。

《吉林农村报》70年了,我和它的故事,也是我和土地、和时代的故事。它是见证者,看着咱吉林农村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它是陪伴者,陪着我从年轻力壮的庄稼汉,变成守着土地、守着报的老把式。这报香,伴着稻香,在黑土地上飘了一辈子,往后也会接着飘,飘进更多新农人的梦里,飘成吉林乡村振兴的动人注脚。

纪彩凤:山东省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在《中国老年报》《家庭教育》等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