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字里行间见证扶余的脉动

张人苓

三载春秋倏忽而过,回望来时路,一张《吉林农村报》,竟成为我扶余组工生涯里最熨帖的见证者。它如一道犁铧,在我耕耘的土地上划出思想的沟壑;它更似一座桥,引我跨越孤岛,将扶余的星火递向更广阔的原野。

初识这份报纸,是因组工信息宣传之需。当目光首次落在那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纸页上时,其“农”字底色中透出的鲜活力量,如春雨般浸润了我焦渴的探寻之心——它不只是信息的驿站,更是沉入泥土的倾听者。凭着这直觉的牵引,我尝试拨通了报纸编辑部的电话。未曾想,话筒那端传来的声音毫无疏离,热切如乡邻夜话:“扶余有什么好做法,尽管说来!”一句承诺,便是我与《吉林农村报》同舟共济的朴素起航。

自此,这方纸田成了扶余经验播种的沃土。在组织部的灯下,我将基层治理的点滴创新、乡土人才破土而出的倔强、乡村振兴路上的足音,一一淬炼成文。每一篇稿件发出,都似托付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记得去年初春,我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才“引用育留”助力乡村振兴的材料。编辑深夜来电,电话那端键盘声如春蚕食叶,我们逐字推敲标题、斟酌表述。当稿件最终以《聚焦人才“引用育留”——扶余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根基》为题见报,并被新媒体平台广泛转载时,扶余的智慧与努力在更广袤的土地上激起涟漪——那一池春水,在千万人心中真正漾开了回响。

三载相知,报纸编辑与记者亦师亦友。他们如精耕细作的农人,对扶余沃土上的每株新苗都投以热切目光。每遇报道策划,记者常深入扶余田间地头,其敏锐如犁锋切开板结的土地,直抵问题核心;编辑则如春风化雨,将我们略显生涩的初稿点石成金。经年切磋琢磨间,他们教会我的不仅是雕琢文字的匠心,更有捕捉时代脉搏的锐眼——那字里行间流淌的,原是对大地最深沉的敬意与最滚烫的责任。

如今回望,20余篇报道如星火燎原,扶余的声名因之远播,乡村的脉动得以被真切倾听。这历程更让我彻悟: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不仅应是默默深耕的“老黄牛”,更当成为善书时代注脚的“执笔人”。保持新闻写作能力,就是握紧一把通向时代的钥匙;常与媒体为友,便是让组织工作从幕后走向阳光的必经之路。

纸页无言,光阴流转中却悄然记录着扶余大地的蝶变与我的成长。那墨香深处,有泥土的厚重,有汗水的咸涩,更跳动着一颗为乡土鼓与呼的赤子之心。当未来某日,后人翻阅这些发黄的纸页,愿那些文字能如深埋的种子,在岁月里默默萌发,向未来证明:我们曾如何以笔为犁,在时代的田野上奋力耕耘过——字里行间,扶余的脉动永恒不息。

张人苓:扶余市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在《组织人事报》《吉林农村报》《中国商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刊发文章150余篇。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依旧坚信文字的力量,愿与文人墨客为伴,提笔抒怀,笔耕不辍。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